如何用《论持久战》的方式思考中美关系

阿菜 热文速递 2024-03-30 14:09:41

现在有一种流行的娱乐方式,叫做“电子斗蛐蛐”。就是大家在网上讨论某某角色的战力强弱,然后像派出蛐蛐搏斗一样互相抛论点,而其他人就像围观斗蛐蛐一样围观这些不同论点相互打架。

为什么这个斗蛐蛐能够一直斗下去?因为谁也不可能说服谁,无论是哪一方都绝对能够从复杂现实的犄角旮旯里面翻出支持己方的论点,那么就永远不会有人输,也就永远不可能产出有意义的结果。而这也就意味着电子斗蛐蛐只能是一种娱乐方式,而不是一种正经的讨论方式。

然而很不幸的是,这个世上绝大部分对问题的讨论,跟这种电子斗蛐蛐没有什么本质差别。小到讨论个人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决策,大到讨论企业行业的发展,再大到国家和世界的命运,很多人的思考方式,归根结底就跟电子斗蛐蛐一样。

抛论点就和抛蛐蛐似的,一边说这个好另一边说这个坏,说来说去没有一个评判标准,好像这个论点也对那个论点也对。这样的思考方式,最后的结果就是,要么脑子一团浆糊,就好像一个永无止境的电子斗蛐蛐,不同论点相互碰撞但永远没有结果;要么就是直接放弃不同论点的讨论,看到一个论点就直接支持,再也不去想别的。

在上一篇文章中谈到的反馈机制失效,往往也是源于这种错误的思考方式。因为缺乏一个评价体系,所以看到各种有利于或者不利于自己论点的反馈,要么直接懵逼不知道该怎么理解和分析这些反馈;要么就是只盯着某些论点,看到一点负面反馈就急着换想法,看到一点正面反馈就一直头铁。

进一步说,这样的人也往往抱持着一种简单的线性思维,认为世界非黑即白,发展非好即坏,不能认识到事物的复杂和发展的曲折,对未来就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

种种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缺乏系统的思维方式,不懂得如何在复杂的现实中提炼观点并做出判断,最后只能变成俗称的“二极管”思维方式。

从“二极管”到“二极管”

谁都知道“二极管”不对,但是很多人只知道不对却不知道为什么不对,于是最后还是不自觉地陷入到二极管思维却不自知。而如果我们想从复杂的世界中做出判断,这样的思维就非得摒弃不可。

二极管思维的迷惑性在于,我们在人生中总是要做选择做判断的,必须要面对N选一的时刻。而在这种时候,当个二极管似乎特别方便。所以必须要说明的是,反对二极管不等于支持和稀泥,觉得世间的判断要么是“二极管”要么是“和稀泥”,这本身就是一种非此即彼的二极管思维。

抗日战争来举例,二极管的思维就是速胜论和速败论,这两者本来就是一体的。速败论就不用说了,看到日军攻城略地就觉得中国必败,这是很常见的思维方式。速胜论呢,则是看到一点成功,就忽略了中日之间的力量对比,觉得很快就能取胜。而那些速胜论的人如果没有看到速胜,他们的二极管思维就会很快转向反面,觉得不能速胜就是败,于是就又转为了速败论。

那没有立场的和稀泥呢?那些看不清楚局势,或者说哪一边都不要选的貌似中立和平的人,由于没有自己的判断,最后往往也是跟着局势走,走向了投降的一面。

那么什么是非二极管的思维呢?就比如 *** 在《论持久战》里面的论述,在分析完中日之间的优劣势之后,没有和稀泥不给判断,也没有急着给出速胜或者速败的判断,而是指出中国将要在持久战中获胜。

对于广大坚持抗战的中国军民来说,这样的判断不光是稳定了信心,让人们不至于因为一时的成败得失而自乱阵脚。更重要的是,持久战的判断也指出了抗战的战略,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反过来讲,如果只是一种当下非胜即败的二极管思维,那么可能有些人在看到抗战艰难的时候,就跟着汪精卫走了。

我们之所以要反对二极管思维,不是为了不做判断不站立场,相反,我们之所以要全面研究问题,综合多方视角,正是为了敢于做出判断,明确自己的立场。像斗蛐蛐一样把所有论据扔出来谁都会,但是如何从这些论据中做出判断才是本事。

没有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没有立场也是一种立场。你越明白每一条道路每一种选择背后的优劣和成败,你越能够做出最为合理的判断,而你越是明白自己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当局势变换的时候,你也就越能够分析出来,自己曾经的判断是需要调整还是可以坚持。

当然,我们现在不是战争年代,但是类似“45年入汪伪”“49年入国军”这样的事情可从来不少见,说到底就是缺少了一点判断能力。比如常见的看到什么东西涨了就急着跟风去买,看到什么东西跌了就急着卖,不知道为什么涨和跌,那八成是要吃亏的。不是说我们永远不要追涨杀跌,永远要头铁,而是说要有判断。

知道怎么赢怎么输

当然,有着自己的判断仍然是说起来比做起来容易,那我们先说回抗日战争。为什么当年 *** 在分析了那么多因素之后,最后还是形成了自己的判断,并且这些判断大部分都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呢?

因为 *** 分得出来主次,知道什么是基础,什么是主要矛盾,知道怎么从复杂的信息当中提炼出观点。

当然,在这之前,有一个不能被忽略的前提,也是需要一再重复的前提,就是 *** 对这个问题做的是真调查。他提出的论据既全面涵盖了中日双方的状况,也大体是反映现实的。这种对论据的重视,在很多人的思考中是做不到的。

不管是回顾历史还是探讨当代,很多人连论据的真实性都保证不了,更不用说全面和系统地搜集论据了。路人讨论就不说了,充斥着各种神奇的历史发明和fake news,说起来头头是道,一问论据,都是抖音B站视频或者头条网易自媒体说的。

但别说路人了,就好像我之前吐槽过的把活人说死的学者,把AI核弹作为以色列大杀器的媒体,胡言乱语的情况太普遍了。不过嘛,我们现在活在一个各国官方机构和权威媒体都可以睁眼说瞎话的时代,所以苛责个体也没啥意义。

所以虽然可以预料的是,会有杠精说什么中国当年没打赢日本,全靠美国扔原子弹之类的历史修正主义调调,来否定《论持久战》的正确性,但我实在懒得在这里就这种问题浪费口舌了。当然,这种历史修正主义之所以盛行,也并不是偶然。就我在美国教二战史的经历看,美国单枪匹马拯救世界早就是很多人对二战的共识了,不是苏联解放东欧占领柏林,而是美国拯救苏联。

说回到《论持久战》。我们看看 *** 在分析中日对比的时候,看的是什么因素:

CNN关于俄乌冲突的报道:《随着俄罗斯取得进展,乌克兰需要更多士兵,然而扩军草案引发争议》

这种对某种能够逆转战局的神奇武器的痴迷,不禁让人想起纳粹德国在二战末期,一边将资源浪费在不改变战局的飞弹这类武器上,一边宣传着各种末日兵器来提振国内士气。

乌克兰人自己有多少人信这些武器决定论我是不知道,但反正中国是有不少人信的。我加的某些国关群里,从刚开战就流传着乌克兰靠星链加AI加无人机,就能定点清除普京,打得俄罗斯割地赔款的科幻故事……

不过可能是中国近代以来对科学技术的惨痛记忆,我们确实也很容易对所谓的高科技产生莫名的崇拜。昨天炒芯片,今天炒AI,明天炒马斯克……什么,马斯克炒过一遍了?再炒也没关系,大家认这一套,就跟普通的保健品加上“量子”两个字就能卖高价一样。不是说科学技术不重要,而是不能尬炒成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药,尬炒成与它们实际不匹配的地位。纳粹德国当年最先研发了火箭等最先进的科技,可是然后呢?

谁是“全人类”?

无论如何,你可以看到,分不清主次,搞不清方向,这样的错误古今中外从上到下都是很常见的。假如跟我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搞不清主次,那苦的就是我们自己了。

比如对于企业来说,认不清楚当今世界的局势早就已经不是前些年的世界公民那一套,对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的地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