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通胀下不来?下周美联储会大反转吗?看看大摩如何解读,具体情况如何呢?

阿菜 财经新闻 2023-03-17 06:22:34

原标题:首席核心观点集(2023年1月9日 –1月13日)一、 本周要点

殷剑锋(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为什么中国人不消费?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是消费,投资只是手段如果一个经济体的投资越来越多,消费越来越少,那么,投资的回报率也会越来越低观察2012至2021年间主要国家的GDP需求结构,中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GDP)只有可怜的38%,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投资率(资本形成/GDP)则高了19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消费倾向,这等于每一元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重;其二,国民收入中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居民收入占比过低对消费的影响更大,居民不消费不是因为“吝啬”,实在是囊中羞涩,“没钱”啊。

收入分配是经济学中永恒的话题之一,这里有三种分法:第一,国民收入在生产要素之间、特别是资本与劳动之间的收入分配;第二,国民收入在居民部门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分配;第三,国民收入在居民、企业、 *** 等国民经济部门之间的分配。

最难的是国民收入的部门分配居民收入占比较低,一定是其他部门收入占比较高的缘故所以,中国居民“没钱”的根本原因在于,在国民收入的部门分配中, *** 部门占有了过高比重的收入要增加居民的财产收入,首先是要让居民部门拥有财产。

在资产一定的情况下,增加财产收入的方法之二是改善居民的财产结构更加直接和迫切的途径是增加居民的经常转移收入总之,中国居民收入占比过低,乃至居民消费率过低,是因为财政金融两个方面的体制性掣肘在三年疫情之后,随着就业的提升和消费场景的恢复,居民消费当然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但不能对之期待太高。

在体制缺陷没有根除的情况下,居民消费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李迅雷(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从全球经济走势看中国的风险与机遇2023年欧美面临衰退和滞胀全球经济走弱一方面是受疫情影响,另外一方面还是它固有的原因。

我可能有些悲观,认为全球经济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好不了90年代中国开始崛起,占全球份额大幅提升2008年以后我国GDP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1/3,有时甚至达到50%,所以尽管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增量明显超过美国。

现在,中国经济下行之后,还有谁在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答案是没有了那为什么过去增长速度会这么快,不断地有活力?实际上还是通过科技进步或者通过战争来实现的这就意味着全球化进程的基本终结,那么接下来是逆全球化吗?不是。

接下来是一个区域化的过程,即美国重建朋友圈,并希望把中国剔除在外我把全球经济进入低增长、高震荡时代归结为三大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紧张第二个因素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除此之外,还有第三个因素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

全球总财富的分化、收入的分化,这个难题难以解决全我们现在提出来的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是希望能够打破这样一种结构,但难度非常大消费的主体是中低收入阶层,投资的主体是高收入阶层,如果中低收入阶层获得的社会可支配收入的份额很少,那么消费自然就不行,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矛盾所在。

相对来讲,美国还是具有自身的优势,它的经济没有特别大的长期压力预期美联储2023年一季度可能还会加息两次,缩表可能还会继续2023年美国经济走势恶化的概率不大一方面,美元的国际地位对其经济的支持还是非常明显;另一方面,美国在全球的资源调配能力还是比较强。

我觉得中国的长期压力在内需,短期压力在外需最大的问题还是结构性问题,是经济增长模式的问题我们GDP很大一部分是靠投资拉动,投资(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大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因为有高储蓄率、高投资率,GDP增长就是快。

没有一种模式是可以一劳永逸的我们现在提倡的就是要扩内需,促消费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也是一个大问题中国到2030年就会步入超老龄化,德国从深度老龄化到超老龄化,用了36年时间,而中国估计只需要9年时间因此我们将面临需求显著下降的问题。

第二次婴儿潮的出生人口非常多,占到中国总人口的1/4,也就是3.5亿,这部分人在今后十年将陆续全部退休,那就意味着今后吃饭的人多了,干活人少了,国家财政支出会大幅上升现在 *** 采取大规模的逆周期政策来刺激经济,估计2022年的GDP增速也就是3%左右,与年初提出的目标5.5%相差很大。

再说一些内循环和外循环的问题现在来看,2023年的出口压力也比较大了,能够保持零增长左右就不错了2023年如果疫情好转,希望有一个报复性反弹,但可能要在2023年二季度以后才能体现出来总体来看,扩内需难度很大。

我们期待疫情早日好转,会有一波报复性消费反弹,可以让2023年的消费增速加快我提的建议就是发消费券,如果能够发1.5万亿元消费券,大概可以拉动消费增长10%以上因为消费的乘数效应要远远高于投资效应因此,我估计2023年财政政策会把财政赤字率提高到3%以上。

最后讲讲机会在哪里既然是分化的时代,那就是要抓住分化过程中的成长性行业的机会总体来讲,我觉得居民的资产配置会发生一个转向,即从过去的房地产走到金融资产如果要配置权益类资产,那具体配置哪一类,哪些有投资价值?我觉得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成长板块,景气度向上的行业。

另外一方面,就是配置低估值资产,尤其2023年的重心可能是在国企改革这一块我国A股市场,尤其港股市场,目前在全球都是相对低估值水平因此,2023年我相对比较看好港股二、 经济前瞻赵伟(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疫后消费修复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消费低迷,主因预防性储蓄增多?以居民收支推算的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居民储蓄增多只是结果,不能以结果推结果,消费支出下降超过收入,或更多缘于消费场景的约束所谓预防性储蓄是个“伪命题”,2022年居民储蓄加快增长更多缘于购房等投资减少,消费支出下降的影响次之。

误区二:储蓄多消费弹性大,储蓄少弹性小?消费受储蓄的影响或被高估,尤其是如果储蓄增多核心不在于消费下降,就不能反过来说储蓄多消费弹性就大高收入人群消费受储蓄影响较小、受场景约束较大;而低收入人群消费受收入约束较强、收入改善带来的提振或更显著。

误区三:社零等同于居民消费?姑且不论居民储蓄和消费关系,以居民储蓄变化来推算对社零提振也存在偏误,社零并不等同于居民消费相较于居民消费,社会集团消费对社零拖累更大、受场景约束较强,伴随场景修复,其修复的弹性或大于总体。

余向荣(花旗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外贸能否抵御全球衰退的冲击?外需可能是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变数过去几个月出口增速明显下滑,已见颓势在中国三大出口目的地中,2023年仅有东盟经济增长有望略微改善。

同时,地缘政治对贸易的冲击还在发酵最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对华芯片制裁的后续影响外部因素不确定,但可以说中国出口部门自身韧劲依然足这种韧劲至少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深度融合、多元化的贸易网络,“西方不亮东方亮”。

中国2022年对美出口剧烈下滑,但是对东盟和“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强劲增长,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正发挥贸易创造效应二是完整复杂、多元化的产品结构2022年,汽车和新能源产业链以及与户外活动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加抵消了电子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放缓。

这些积极因素还在在政策层面,笔者有一个观察:中国在解决工业供给侧问题上要比提振需求(尤其消费)更加有力,得心应手第一,政策导致的供应链损伤基本得到修复第二,中国产业竞争力仍在第三,产业链向外迁移在延续,但短期内不会加速。

简而言之,对于出口,笔者对需求端不确定性的担忧要多过供应端条件中国出口部门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依然处于有利地位,而外需走向不可控当然,对外部门的压力不仅来自于产品出口的回落综合看,货物贸易顺差收窄应是比较确定的了。

同时,出境游在疫情放开后恢复将显著放大跨境服务贸易逆差毕竟,在疫情前旅游逆差一度占服务逆差80%之多汪涛(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把脉疫情发展与经济增长;12月宏观数据前瞻12月中国疫情感染人数激增,不过各地区疫情进程参差不一。

我们认为国内日均感染人数或已于12月底或者1月初期达峰,4-6周后多数地区或将基本走出本轮新冠疫情高峰冲击12月瑞银中国工业及投资指数下行1个百分点至同比下跌8%(月度),主要由于整车货运流量和粗钢生产走弱,抵消了房地产销售跌幅小幅收窄和汽车销售增速改善。

我们估计12月即将公布的宏观数据将表明经济增长动能走弱,其中工业生产(同比增长1.5%)和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下跌6.4%)走弱,而房地产销售和出口(同比下跌8.5%)依旧乏力信贷增速可能进一步放缓0.2-0.3个百分点。

CPI和PPI可能均有所走强我们预计四季度GDP同比增速大幅放缓至2%左右尽管中国已经在快速退出动态清零的防疫政策,但我们预计未来1-2个月经济活动可能仍保持低迷2023年二季度开始,GDP同比增速或大幅反弹,同时政策支持有望加码,推动2023全年GDP同比增速上行至4.9%。

伍戈(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休养,而后生息这个新年,承载着三年来太多的憧憬经济仍在探底,但政策暖风渐起,疫情、地产等困扰经济的关键变量已有变化然而,作为社会的微观基础,居民的资产负债表显著受损其一端连接消费,一端连接生产,关乎整体经济的正常化。

国际来看,着力于财政补贴家庭且明显降息的经济体,其居民资产负债表受到的负向冲击较小,甚至有的还改善此外,疫情持续时间越长,资产负债表的损耗自然也越大亚洲经济体尤其是中国的受损程度相对大于欧美资产负债表受损对于后续居民行为的常态化有着重要影响。

展望新年,防疫优化后最为关键的第一波疫情峰值终将过去,生活场景打开有助于消费阶段性回暖但参考疫后亚洲经济体资产负债表修复的艰难历程,剔除基数效应后,下半年我国消费动力可能有所趋缓类似地,居民购房意愿的恢复也将是缓慢过程,尽管政策仍将不断加码。

鲁政委(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鼓励消费的措施可以有哪些?2022年 *** 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发放消费券是 *** 促进消费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也具有保障民生的功能。

同时,可以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在促消费的同时推广数字人民币对于高端消费,疫情后我国奢侈品消费中在境内购买的比例显著上升为巩固高端消费回流趋势,促进境内高端消费,可以通过修订消费税课征对象和发展免税购物店的方式降低高端商品的境内外价差,减少国内消费外溢。

对于优化个税征收,可以考虑以家庭为单位计征个税,这样有助于实现税收的公平,减轻居民纳税负担,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从而促进消费对于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政策,将主要从放宽限购条件、税费减免、降低贷款门槛展开限购政策方面,各地或将进一步放开限购,重点二线城市以及一线城市或将采取以家庭成员人数、家庭住房面积等标准认定购买二套房或多套房的资格。

税费减免方面,2023年各地 *** 或在增值税和契税方面给予更多的改善性需求支持政策贷款政策方面,预计2023年二套房首付比例和利率将延续2022年的下降趋势,同时有更多的城市调整执行首套房贷款首付的认定标准,以贷款结清情况、家庭人员数量、家庭居住面积等标准划定是否属于改善性需求,对符合标准的购房者给予首套房或接近首套房的贷款政策。

殷剑锋(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为什么中国人不消费?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是消费,投资只是手段如果一个经济体的投资越来越多,消费越来越少,那么,投资的回报率也会越来越低观察2012至2021年间主要国家的GDP需求结构,中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GDP)只有可怜的38%,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投资率(资本形成/GDP)则高了19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消费倾向,这等于每一元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重;其二,国民收入中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居民收入占比过低对消费的影响更大,居民不消费不是因为“吝啬”,实在是囊中羞涩,“没钱”啊。

收入分配是经济学中永恒的话题之一,这里有三种分法:第一,国民收入在生产要素之间、特别是资本与劳动之间的收入分配;第二,国民收入在居民部门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分配;第三,国民收入在居民、企业、 *** 等国民经济部门之间的分配。

最难的是国民收入的部门分配居民收入占比较低,一定是其他部门收入占比较高的缘故所以,中国居民“没钱”的根本原因在于,在国民收入的部门分配中, *** 部门占有了过高比重的收入要增加居民的财产收入,首先是要让居民部门拥有财产。

在资产一定的情况下,增加财产收入的方法之二是改善居民的财产结构更加直接和迫切的途径是增加居民的经常转移收入总之,中国居民收入占比过低,乃至居民消费率过低,是因为财政金融两个方面的体制性掣肘在三年疫情之后,随着就业的提升和消费场景的恢复,居民消费当然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但不能对之期待太高。

在体制缺陷没有根除的情况下,居民消费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林采宜(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副院长):老龄化是人类无法逆转的必然宿命近50年,世界人口预期寿命由60岁增长至73岁,同时出生率由3.1%下滑至1.7%,目前,全球65岁以上人群占比达9.6%。

在寿命持续增长以及出生率不断下降之下,人口年龄结构趋向于老龄化是地球人共同的宿命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群体目前高达12.41%,大幅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由于育龄人口基数的减少、新时代的生育观念改变以及抚养成本上升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未来中国出生人口持续减少是难以逆转的趋势。

因此,中国社会由老龄化逐步走向深度老龄化已是不可避免由于年轻人口既是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同时也是消费力,人口老龄化必然从供求两端导致经济增速下行 赵建(西泽研究院创始院长):不要让民企成为一种稀缺资源现在有个现象值得我们警惕,那就是民营企业正变得越来越稀缺。

尤其是好的民营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比较稀缺的资源企业都是现代经济的基础,一个现代经济就是以现代企业为基础的经济形态中国要搞经济现代化,在微观基础上就是以现代企业为根基。

民营企业是最符合企业的本质的,组织和调动要素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大疫三年,“三重压力”的板子主要打在了民营企业身上,这个从国企和民企的利润分化上就能看出来我认为核心的问题并非疫情因素,也不是周期性因素,而是民营企业家的长期预期发生了重要变化。

,这个变化在疫情之前就已经开始民企要发展,民企企业家信心真正改观,我觉得根本上是要改善中国经济生态的土壤,否则再努力劳作也长不出合适的庄稼1,市场化2,法治化3,国际化4,治理现代化钟正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企业中长贷“顺风举帆”——2022年12月金融数据点评。

社融同比少增,低于市场预期新增社融的支撑在于表内人民币信贷投放偏强,且表外融资压降力度趋缓经济下行压力偏大、资管新规过渡期基本结束后,金融监管的力度或有实质缓和新增社融的拖累主要是直接融资同比缩量,受到 *** 债发行节奏错位、债券市场理财赎回冲击、股票市场震荡调整等因素影响;外币贷款更大幅度净偿还,也有一定拖累。

人民币贷款创历史同期新高信贷的支撑因素在于企业中长期贷款表现强劲,拖累因素则是居民中长期贷款、居民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偏弱M1、M2增速同步下行M1增速较M2增速更快下行,原因在于:一方面,企业现金流压力偏大,直接体现在M1的变化中。

另一方面,居民消费偏弱,储蓄规模抬升,仅计入M2口径我们认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企业中长期贷款的主要抓手仍是基建、制造业及房地产领域黄文涛(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曙光已现,中长期信贷延续好转——12月金融数据点评。

社融整体回落中长期贷款表现亮眼首先是企业方面延续前期的恢复态势其次是居民方面信贷回落幅度减小,其中有基数效应也有地产信心恢复的因素债券发行,包括企业债和 *** 债大幅拖累社融,主要是发行节奏和利率抬升取消发行的影响。

表外融资对社融的拖累明显减弱存款M2增速同比11.8%(前值12.4%),有所下降,主因年末财政支出发力和理财等非银赎回在社融数据公布后,债券市场出现明显波动,与极低社融增速不匹配的是,债券市场利率出现明显的中枢抬升。

钟正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2023年中国经济可实现5%以上增长2022年中国经济面临复杂、多变的局面,疫情持续多点散发和房地产走弱是两个最大的超预期冲击,全年GDP实际增速和目标增速(5.5%左右)存在一定差距。

作为新一届 *** 的开局之年,预计2023年中国实际GDP同比增速将达到5%,甚至更高2023年,海外经济衰退风险逐渐加大,通胀可能加速回落,美联储或由加息转为降息中国经济将从“外循环”转向依赖“内循环”,政策空间或逐步打开。

出口放缓是2023年中国经济最大的压力来源但2023年中国经济仍有诸多支撑:第一,低基数效应第二,中国防疫政策优化,使得经济向常态化回归所需的时间较短第三,消费作为稳定中国经济“压舱石”的功能有望更好发挥。

首先,经济回归常态后,近年中国家庭部门的一部分预防性储蓄将转化为消费,尤其是交通和餐饮等消费其次,装修装潢、家具家电等需求将带动地产后周期消费回暖最后,消费成为2023年扩大内需的主要抓手,意味着大概率将出台刺激政策,这些政策可能包括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向特定群体发放较大规模的消费券等。

第四,政策支持下,固定资产投资延续韧性首先,基建投资维持高增其次,核心是要“保交楼”,2023年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拖累将弱于2022年最后,政策驱动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投资需求持续释放据我们测算,货币、财政和产业等政策,拉动2022年制造业投资增长5个百分点左右,预计2023年政策的影响幅度将更大。

制造业中超过八成是民营企业,改善预期有助于提振他们的投资意愿李迅雷(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从全球经济走势看中国的风险与机遇2023年欧美面临衰退和滞胀全球经济走弱一方面是受疫情影响,另外一方面还是它固有的原因。

我可能有些悲观,认为全球经济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好不了90年代中国开始崛起,占全球份额大幅提升2008年以后我国GDP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1/3,有时甚至达到50%,所以尽管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增量明显超过美国。

现在,中国经济下行之后,还有谁在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答案是没有了那为什么过去增长速度会这么快,不断地有活力?实际上还是通过科技进步或者通过战争来实现的这就意味着全球化进程的基本终结,那么接下来是逆全球化吗?不是。

接下来是一个区域化的过程,即美国重建朋友圈,并希望把中国剔除在外我把全球经济进入低增长、高震荡时代归结为三大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紧张第二个因素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除此之外,还有第三个因素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

全球总财富的分化、收入的分化,这个难题难以解决全我们现在提出来的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是希望能够打破这样一种结构,但难度非常大消费的主体是中低收入阶层,投资的主体是高收入阶层,如果中低收入阶层获得的社会可支配收入的份额很少,那么消费自然就不行,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矛盾所在。

相对来讲,美国还是具有自身的优势,它的经济没有特别大的长期压力预期美联储2023年一季度可能还会加息两次,缩表可能还会继续2023年美国经济走势恶化的概率不大一方面,美元的国际地位对其经济的支持还是非常明显;另一方面,美国在全球的资源调配能力还是比较强。

我觉得中国的长期压力在内需,短期压力在外需最大的问题还是结构性问题,是经济增长模式的问题我们GDP很大一部分是靠投资拉动,投资(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大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因为有高储蓄率、高投资率,GDP增长就是快。

没有一种模式是可以一劳永逸的我们现在提倡的就是要扩内需,促消费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也是一个大问题中国到2030年就会步入超老龄化,德国从深度老龄化到超老龄化,用了36年时间,而中国估计只需要9年时间因此我们将面临需求显著下降的问题。

第二次婴儿潮的出生人口非常多,占到中国总人口的1/4,也就是3.5亿,这部分人在今后十年将陆续全部退休,那就意味着今后吃饭的人多了,干活人少了,国家财政支出会大幅上升现在 *** 采取大规模的逆周期政策来刺激经济,估计2022年的GDP增速也就是3%左右,与年初提出的目标5.5%相差很大。

再说一些内循环和外循环的问题现在来看,2023年的出口压力也比较大了,能够保持零增长左右就不错了2023年如果疫情好转,希望有一个报复性反弹,但可能要在2023年二季度以后才能体现出来总体来看,扩内需难度很大。

我们期待疫情早日好转,会有一波报复性消费反弹,可以让2023年的消费增速加快我提的建议就是发消费券,如果能够发1.5万亿元消费券,大概可以拉动消费增长10%以上因为消费的乘数效应要远远高于投资效应因此,我估计2023年财政政策会把财政赤字率提高到3%以上。

最后讲讲机会在哪里既然是分化的时代,那就是要抓住分化过程中的成长性行业的机会总体来讲,我觉得居民的资产配置会发生一个转向,即从过去的房地产走到金融资产如果要配置权益类资产,那具体配置哪一类,哪些有投资价值?我觉得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成长板块,景气度向上的行业。

另外一方面,就是配置低估值资产,尤其2023年的重心可能是在国企改革这一块我国A股市场,尤其港股市场,目前在全球都是相对低估值水平因此,2023年我相对比较看好港股三、 投资策略杨德龙(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2023年有望成为价值投资大年

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了,2023年开年A股市场就出现了连续收阳,大盘实现了五连阳,港股更是走出了犀利上涨的走势2023年十大预言包括了经济、政策、股市等方方面面,我为大家详细分享一下十大预言背后的逻辑,为大家新的一年的投资带来参考。

第一,欧美经济增速放缓,通胀逐步回落,美联储3月份后将结束本轮加息周期第二,随着疫情管控措施出现实质性优化,我国消费生产活动恢复正常,经济增速逐季回升,全年GDP超过5%第三,更多居民财富通过买基金或者直接开户入市为A股带来源源不断的增量资金。

第四,更多支持房地产行业政策出台,将有效化解房地产市场系统性风险,房地产投资和销售逐步回暖第五,我国货币政策会继续宽松,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稳增长是央行重要的政策目标第六,财政政策方面会更加积极,刺激消费、拉动投资的政策会陆续出台。

第七,我国资本市场将出现分化,行业轮动加快,看好消费、新能源和科技互联网三大方向龙头股第八,价值投资成为最主流的投资理念,白龙马股出现恢复性上涨,再次成为资金配置的重点第九,港股通南向开通人民币交易,A股、港股联动增强,会吸引更多国际资金配置。

第十,A股和港股出现结构性牛市行情,赚钱效应提升,大盘趋势反转,震荡上行,基于经济面的复苏、政策面的支持以及资金面的流入,A股和港股将出现结构性牛市行情,市场的赚钱效应明显提升,大家在2022年遭受的损失有可能在2023年找回来,并且进一步获得一定回报,所以在新的一年里大家一定要保持信心和耐心,坚持价值投资理念,通过配置好股票、好基金来抓住这轮结构性牛市的机会。

李湛(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2022年得失回顾及2023年投资展望展望2023年,国内防疫政策进一步调整优化,同时稳增长政策进一步发力,有望推动2023年经济增速向5-5.5%的潜在增速水平回归。

2023年上半年的国内大环境是经济向好、稳增长政策延续发力、流动性维持合理充裕,即增长向好叠加利率平稳,市场有望演绎以估值修复为主的震荡向上行情但目前看来,还不具备全面牛市的条件2023下半年大环境是国内经济继续稳中向好,然而稳增长政策可能逐步退出、通胀风险逐步显现,流动性可能有所收紧,即。

增长向好叠加利率上行,市场预计在盈利改善和流动性收紧中以震荡格局为主从全年来看,经济向好叠加利率上行趋势,可关注金融风格和消费风格机会,低配周期风格;而成长风格可考虑把握上半年流动性相对充裕情况下的估值修复行情。

2023年以美国经济陷入温和衰退下美联储货币政策开启转向为分界点,分为上下半场来把握(1)上半场:可以考虑优先配置国内资产优于海外资产国内权益方面,建议围绕政策发力点进行配置,重点放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与防疫政策调整上。

总结来说,一方面密切关注政策端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的趋势性机会另一方面,防疫政策虽然有所优化,但国内确诊人数难免面临高峰,可关注医药生物涉及新冠相关的疫苗、医疗设备等板块(2)下半场:下半场海外资产吸引力有所提升,但国内资产同样向好,全球范围内权益依然优于商品,债券吸引力有所反弹但仍需谨慎。

可关注原油、黄金、铜等国际大宗品反弹机会,以及2023年四季度美股反弹机会国内权益或可围绕经济复苏进行配置,重点放在消费复苏与地产景气企稳上相信2023年中国经济将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惠及中国资本市场的参与者。

四、 货币和经济政策钟正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2023年全球经济:滞胀下半场2022年,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进一步弱化,但在俄乌冲突等“黑天鹅”事件的冲击下,滞胀却接踵而至展望2023年,随着货币政策紧缩的作用持续显现,预计全球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通胀有望明显缓和,全球经济可能步入滞胀的下半场。

在此背景下,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走向衰退的可能性不容低估,而外需回落将对新兴经济体造成冲击,“内循环”对于新兴经济体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一方面,2023年中国出口市场占有率的优势有望延续,但货币紧缩和去库存开启所带来的外需收缩,将成为我国出口面临的主要压力。

另一方面,全球供应链重置的可能性,会给中国出口的持续增长带来潜在压力尤其是,防疫政策的演变、欧美发达经济体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诉求提升、关键领域大国博弈日益加剧等因素,均可能会给国内供应链带来潜在压力而随着“内循环”重要性的提升,以及海外发达经济体货币紧缩接近终点,国内财政、货币政策空间有望逐步打开。

李迅雷(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市场博弈通胀——下半年美联储会降息吗?美国的这轮通胀持续时间很长了,而且幅度也超过大家的预期美国及欧盟等经济体的高通胀的主要原因是财政补贴而非货币放水对通胀的判断一定要细化到居民收入结构的变化趋势。

美国的通胀呈现这样一种特征,从一开始的商品价格推动,到房价推动,再到劳动力价格推动,现在这三种推动通胀的方式都在减弱首先看商品实际上从中国对美出口的数据看,2022年3季度对美出口总额下降了27%,反映出美国内需的大幅下降。

其次,看美国居民储蓄变化美国个人储蓄到了2022年7月,降至9323亿美元,已经比疫情前的2019年都要低第三,看房地产价格或新开工套数美国房地产市场在不断加息下也明显降温,新屋开工数已出现明显回调基于上述三点分析,美国通胀见顶回落应该没有争议,但是否会显著回落,尚存在争议。

从美国经济而言,虽然下行是确定的,但发生硬着落的概率似乎不大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2023年是中国经济的复苏之年2023年中国扩内需的因素可能会对美国的“外需”有一定提振作用从逻辑上讲,既然美联储开启此轮加息周期是滞后于通胀率变化的,那么,结束此轮加息周期可能也是滞后的。

换一个角度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倾向:拜登似乎更在意打压通胀而非稳增长通胀水平是一个总统能否连任的最重要因素基于以上分析,估计美联储今年下半年降息的可能性不大,但在加息方面,可能会相对审慎,如二月份加息25个基点。

,同时传递仍将继续加息的信号,以稳定市场预期最新疫情追踪中国疾控中心:目前XBB在国内尚未形成大范围流行1月13日, *** 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表示:我国新冠病毒变异株监测数据显示,采样日期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月12日,我国本土仅监测到1例XBB感染病例。

就输入病例而言,采样日期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月12日,已监测到33例XBB及其亚分支输入病例,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因此,从输入病例的监测情况看,我国面临XBB及其亚分支持续输入的风险,出现本土关联病例风险较大,但目前XBB在国内尚未形成大范围流行。

(央视财经)房地产新闻一览住建部:加快推进住房公积金数字化让服务事项更加好办易办1月1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意见,明确要求到2025年,全国住房公积金要基本形成数字化发展新模式,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办事标准,让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更加好办易办。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表示,到2025年,全国住房公积金要基本形成全系统业务协同、全方位数据赋能、全业务线上服务、全链条智能监管的住房公积金数字化发展新模式简单说,就是数据资源体系和平台支撑体系更加健全,数字化管理新机制、服务新模式、监管新局面、安全新防线等初步形成,数字化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智慧住房公积金发展取得新突破。

届时,住房公积金将实现同一服务事项在全国范围内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央视新闻)央行、银保监会: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1月10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主要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研究部署落实金融支持稳增长有关工作。

会议明确,要全面贯彻落实 *** 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要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实施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计划,聚焦专注主业、合规经营、资质良好、具有一定系统重要性的优质房企,开展“资产激活”“负债接续”“权益补充”“预期提升”四项行动,综合施策改善优质房企经营性和融资性现金流,引导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回归安全区间。

(中国新闻网)央行邹澜:12月份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平均利率为4.26%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去年9月末,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发布了通知,明确了符合条件的城市 *** 可自主决定在四季度阶段性放宽新发放首套房贷利率下限。

政策出台后,一些城市 *** 积极作出相应调整,带动了新发放房贷利率有所降低12月份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全国平均为4.26%,和去年12月同比下降1.37个百分点,这是2008年有统计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这一次新调整的政策主要是建立新发放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在前期政策取得较好效果的基础上,按照“因城施策”原则,根据各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动态调整允许阶段性放宽新发放首套房贷利率下限的城市范围,形成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财网) 金融部门将完善针对30家试点房企的“三线四档”规则记者日前了解到,为贯彻落实 *** 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有关部门起草了《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计划行动方案》。

近年来,我国加快建立健全房地产金融管理长效机制,先后推出重点房企“三线四档”规则试点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等制度行动方案明确,合理延长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过渡期,同时完善针对30家试点房企的“三线四档”规则,在保持规则整体框架不变的基础上,完善部分参数设置。

(新华社)多地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调整提高贷款额度成“标配”今年以来,多地发布公积金新政策除此之外,存量首套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也于今年起重新定价近期,多地银行已经陆续下调存量首套房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

近期,多地积极出台政策提振楼市,而提高贷款额度成了“标配”除提高多孩家庭公积金贷款额度外,部分城市明确公积金第二次贷款不再设置时间间隔要求业内 表示,“放宽公积金贷款条件、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等措施,是当前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楼市需求端改善、引导房地产行业尽快实现‘软着陆’的重要举措之一。

因城施策基调下,2023年不同线级城市在放松公积金贷款政策方面均有一定空间” (证券日报)“第三支箭”落地月余涉房并购大单持续涌现 2023年或成房地产行业并购重组大年自2022年11月28日“第三支箭”落地以来,出险房企积极利用定增红利筹资自救,稳健型房企着力并购优质资产,重拾此前搁置的重组计划。

业内预计,2023年房地产行业并购重组将进一步加速多位专家表示,此前受制于资金、负债率等条件限制,行业收并购进程缓慢自2022年11月份以来,支持房企融资的政策频繁出台且快速落地,部分稳健型房企不再持观望态度,加快启动并购重组方案。

同时,部分出险房企抓住机会加快资产处置、提升资金回笼速度预计2023年行业有望迎来并购重组大年(证券日报)济南三孩家庭买首套房公积金可贷100万济南日前印发《济南市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对按照国家政策生育二孩的缴存职工家庭,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一人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家庭最高可贷额度提高至60万元,两人及以上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家庭最高可贷额度提高至90万元;生育三孩的缴存职工家庭,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一人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家庭最高可贷额度提高至60万元,两人及以上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家庭最高可贷额度提高至100万元。

在济南市无自有住房且租赁住房的二孩及以上家庭,可按照实际房租支出提取住房公积金(中新经纬)丹东公积金二次贷款不再设置时间间隔要求1月10日,丹东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管理实施细则,该细则将于今年2月1日起施行。

最新细则中对贷款业务等政策做出调整,贷款条件取消“已结清前次住房公积金贷款,为改善条件再次申请公积金贷款,申请时间与前次贷款结清时间需间隔12个月以上”政策要求;即第一次公积金贷款结清后,申请第二次公积金贷款不再有时间间隔要求。

(观点网)大连:多子女家庭购买首套自住住房公积金最高可贷100万元大连市近日印发关于公开征求《关于调整住房公积金使用政策的通知》意见的公告,公开征集意见时间为2023年1月6日至2月6日在实施多子女家庭使用住房公积金支持政策方面,《征求意见稿》显示,在大连市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多子女家庭,单人或双人最高贷款额度在当期最高贷款额度基础上提高20万元,取消贷款额度“不超过借款人贷款申请时住房公积金账户存储余额的15倍”限制。

这也意味着,新政落地后,多子女家庭购买首套自住住房公积金最高可贷100万元(澎湃新闻)武汉推行二手房“带押过户” 据“武汉发布”消息,1月10日,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武汉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营业管理部和武汉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关于推行二手房“带押过户”深化登记金融协同服务工作的通知》。

这意味着,今后在二手房交易过程中,卖方不需要先归还原有房贷就可以完成过户登记,买方可带抵押过户获取金融贷款(上证报)绍兴:上调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至100万元据浙江省绍兴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网站,绍兴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印发《住房公积金“惠民生、促共富”十条举措》的通知。

新政显示,上调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支持缴存职工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进一步上调全市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即三区及诸暨市单职工家庭贷款最高额度由60万元上调至70万元,双职工家庭贷款最高额度由80万元上调至100万元;嵊州市、新昌县单职工家庭贷款最高额度由35万元上调至50万元,双职工家庭贷款最高额度由60万元上调至80万元。

(金融界)2023财政预算年度住房公积金月缴存基数上限31884元 *** 国家机关住房资金管理中心网站9日发布通知,公布2023财政预算年度住房公积金月缴存基数上、下限其中明确,2023财政预算年度住房公积金月缴存基数上限为31884元;月缴存基数下限为2320元。

2023财政预算年度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为5%-12%,单位可自主选择(中新经纬)基金新闻一览新年资金热捧ETF 聪明钱“抄底”半导体2023年首周,不少ETF受到资金热捧,基金份额大幅增加数据显示,截至1月8日晚,在首周交易期间,近三成ETF迎来份额净增长。

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科技、金融等多个主题成为份额增长的主力军(中证网)备战新年投资,公募基金调研忙新年伊始,公募基金紧抓经济复苏行情基于对2023年市场有望迎来底部回升的整体预判,基金经理积极备战新年投资,密集调研上市公司。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月6日,公募基金新年以来调研上市公司的次数达到1829次,涉及上市公司119家从行业分布来看,公募基金调研热度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电力设备、医药生物等行业(上证报)基金经理离任数量创新高

2022年,公募基金产品数量突破万只,基金经理总人数突破3000人与此同时,权益类基金2022年业绩表现创下近十年第二差的纪录,这样的业绩表现或许也加剧了基金经理的职位波动Wind数据显示,2022年基金公司和资管机构新聘基金经理总人数687人,离职的基金经理人数达到325人,离职人数超过2021年的323人,基金经理离职的数字继2021年后再次刷新历史数据。

(证券时报)可转债基金产品开年以来领涨债基2023年开年以来,随着权益市场的持续回暖,可转债市场也迎来了“春季躁动”行情,主要指数日均成交额超481亿元,可转债基金产品年初以来收益也悉数“回血”,且领涨债基产品。

多位业内人士对此表示,年初以来股市反弹上涨是带动可转债市场上行的主要原因当前,由于流动性维持偏宽松局面,权益市场环境偏正面,预期年内转债市场机会将大于风险,且上涨行情或将延续(中国基金报)定增市场持续回暖

公募参与热情高涨截至1月10日,2023年已有十余家公募基金公司相继披露旗下基金投资非公开发行股票结果根据行业分类,公募基金参与定增个股覆盖了发电设备、餐饮旅游、食品、文化传媒、航天军工、化肥农药、建筑、家用电器、航空与物流等行业。

数据显示,以定向发行股份登记完成日为基准,2022年公募基金参与定增的资金总额约为1166.23亿元,参与定增总次数为714次,相较于2021年1100.29亿元、2020年678.45亿元的规模,2022年公募基金参与定增资金规模再创新高。

(中证报)世界黄金协会:2022年全球实物黄金ETF持仓量减少110吨世界黄金协会消息,2022年,全球实物黄金ETF持仓量共减少110吨(流出约合30亿美元),较2021年同比减少3%2022年前四个月,由于地缘政治冲突的爆发,黄金ETF需求激增,而后随着激进的加息举措成为主流,全球黄金ETF又平稳流出,回吐了此前的大幅流入。

截至2022年底,全球黄金ETF持仓为3473吨(约合2030亿美元)(上证报)经济新闻一览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保险监管统计管理办法》据中国银保监会网站9日消息,为加强银行业保险业监管统计管理,规范监管统计行为,提升监管统计质效,中国银保监会近日发布《银行保险监管统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一是明确归口管理要求《办法》明确监管统计工作归口管理要求,对监管统计管理机构归口管理部门职责作出界定,对银行保险机构归口管理部门职责予以明确,同时列明各相关主体职责边界二是明确数据质量责任为督促银行保险机构重视数据质量,《办法》明确提出银行保险机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对监管统计数据质量承担最终责任。

三是强调数据安全保护根据2021年9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相关规定,《办法》在职责范围、统计资料管理制度、监督检查中增加了涉及数据安全保护的监管内容,明确提出监管统计工作有关保密要求四是对接数据治理要求。

充分吸收近年来中国银保监会对银行保险机构数据治理的监管要求,《办法》明确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应将本单位监管统计工作纳入数据治理范畴五是重视数据价值实现为引导银行保险机构不断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充分挖掘发挥监管统计资料价值,《办法》明确提出监管统计数据分析应用相关要求,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充分运用数据分析手段,开展数据分析和挖掘应用,充分发挥监管统计资料价值。

(中国新闻网)央行、银保监会:各主要银行要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适度靠前发力1月10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主要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研究部署落实金融支持稳增长有关工作会议指出,各主要银行要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适度靠前发力,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精准有力支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薄弱环节。

要加强跟踪监测,及时跟进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配套融资,延续发挥好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和财政贴息政策合力,力争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要继续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科技创新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不断完善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常态化支持机制。

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优惠政策,加力支持小微市场主体恢复发展当前还要全力支持重点医疗物资生产保供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中国新闻网)商务部、央行:便利各类跨境贸易投资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鼓励银行开展境外人民币贷款

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外经贸企业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通知要求,便利各类跨境贸易投资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推动银行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结算服务;鼓励银行开展境外人民币贷款,积极创新产品服务,更好满足企业跨境人民币投融资需求;因企施策,增强优质企业、首办户、中小微企业等主体获得感,支持供应链核心企业等发挥带动作用;依托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境外经贸合作区等各类开放平台,促进人民币跨境使用;结合企业需求提供交易撮合、财务规划、风险管理等业务支持,强化保险保障,完善跨境人民币综合金融服务;发挥相关资金、基金等引导作用;开展多样化宣传培训,促进银企对接,扩大政策受益面。

(每日经济新闻)银保监会:积极稳妥推进城商行、农信社风险化解稳步推进村镇银行改革重组1月13日,银保监会以视频形式召开2023年工作会议,会议要求,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促进金融与房地产正常循环方面,坚持“房住不炒”定位,落实“金融十六条”措施,“因城施策”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在加快推动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方面,积极稳妥推进城商行、农信社风险化解,稳步推进村镇银行改革重组鼓励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在积极推动信托等非银机构聚焦主业转型发展方面,引导信托公司发展本源业务,持续拆解“类信贷”影子银行。

加快推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在有效应对信用风险集中反弹方面,督促银行机构做实资产分类,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积极配合化解地方 *** 债务风险(北京商报)国家统计局:2022年CPI同比上涨2%2022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8%。

其中,城市上涨1.8%,农村上涨1.8%;食品价格上涨4.8%,非食品价格上涨1.1%;消费品价格上涨2.6%,服务价格上涨0.6%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持平其中,城市持平,农村下降0.2%;食品价格上涨0.5%,非食品价格下降0.2%;消费品价格下降0.1%,服务价格上涨0.1%。

2022年全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央视财经)中国12月PPI同比下降0.7% 前值下降1.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2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0.7%,环比下降0.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0.3%,环比下降0.4%。

2022年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4.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6.1%(央视新闻客户端)2022年我国进出口总值突破40万亿元海关总署13日发布,2022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2.07万亿元人民币,比2021年增长7.7%。

2022年,我国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了40万亿元人民币关口,在2021年高基数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央视财经) 截至2022年11月底地方国企资产总额达205.5万亿元

国资委12日消息,截至2022年11月底,地方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05.5万亿元,同比增长10.1%1—11月,实现营业收入33.7万亿元,同比增长8.1%(央视新闻客户端) 两部门:2023年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

1月9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明确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等政策的公告,自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含本数)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自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减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税;适用3%预征率的预缴增值税项目,减按1%预征率预缴增值税。

(财政部网站)央行:2022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2.01万亿元央行初步统计,2022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2.01万亿元,比上年多6689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20.91万亿元,同比多增9746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5254亿元,同比多减6969亿元;委托贷款增加3579亿元,同比多增5275亿元;信托贷款减少6003亿元,同比少减1.41万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3411亿元,同比少减1505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2.05万亿元,同比少1.24万亿元; *** 债券净融资7.12万亿元,同比多1074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18万亿元,同比少376亿元。

12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3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05万亿元(中国网财经)央行:2022年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4万亿元,同比多增2665亿元央行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1.31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

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3.83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08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75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7.09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03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1.06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2.96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254亿元。

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4万亿元,同比多增2665亿元(每日经济新闻)17部门:到2030年知识产权服务行业营业收入突破5000亿元国家知识产权局等17部门关于加快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意见提出,到2030年,知识产权服务高质量、多元化供给持续扩大,从事知识产权服务的规模以上机构超过2000家,行业营业收入突破5000亿元,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50万人,执业专利代理师超过5万人,诉讼型人才超过8000人,建设一批融入产业、服务创新、辐射全国的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

(证券时报)全国首个算力产业专项政策发布,成都拟每年发不超1000万元算力券12日上午,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组织召开新闻通气会,对近日印发的《成都市围绕超算智算加快算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成都市建设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性试点专项政策》进行解读宣介。

《算力政策措施》提及,建立以“算力券”为核心的算力中心运营统筹结算分担机制,结合区块链等新技术实现“算力券”有效监管每年发放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的“算力券”,用于支持算力中介服务机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创客、科研机构、高校等使用国家超算成都中心、成都智算中心算力资源。

(每经网)世界银行下调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至1.7%世界银行10日发布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将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1.7%,较去年6月预测下调1.3个百分点,为近30年来第三低水平。

(新华网)经合组织地区2022年11月通胀率降至10.3%当地时间1月10日,总部位于法国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报告称,2022年11月,经合组织地区通胀率下降至10.3%在38个经合组织国家中,有25个国家在10月至11月期间通胀水平同比下降。

但智利、芬兰、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和瑞典的通膨率有所上升另外,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和土耳其在这一时间段内通胀率最高,均超过20%(央视新闻客户端)瑞士央行预计2022年亏损1320亿瑞郎

当地时间1月9日,瑞士央行在官网发布公告称,根据初步计算该行在2022财年亏损1320亿瑞郎(约合1430亿美元),创下瑞士央行115年历史上最大规模年度亏损纪录这相当于瑞士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8%。

此前的纪录是2015年,当时瑞郎与欧元汇率脱钩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造成了230亿法郎的损失分项指标中,1310亿法郎损失来自其外汇市场,去年因美联储激进加息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导致金融市场动荡,加上投资者纷纷涌向传统避险工具瑞郎推高汇率,造成了瑞士央行资产组合的巨额浮亏。

黄金成为了仅有的亮点,去年贡献了4亿瑞郎的盈利(第一财经)欧元区家庭储蓄率连续6个季度下降 当地时间1月11日,欧盟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三季度,欧元区家庭储蓄率为13.2%,继2021年一季度达到21.5%以来连续6个季度下降。

数据指出,家庭储蓄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消费支出上涨幅度高于可支配收入涨幅(央视新闻)美国抵押贷款利率降至6.42% 为三周来首次下降美国抵押贷款利率三周来首次回落,温和提振了再融资活动根据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MBA)周三公布的数据,在截至1月6日的一周中,30年期固定利率抵押贷款的合约利率下降16个基点至6.42%。

这帮助推动当周的再融资申请增加5.1%尽管上周有所上升,但再融资指数仍接近二十年来的最低水平随着美联储为遏制通胀而提高借贷成本,去年抵押贷款利率上涨了一倍多,抑制了房地产市场的活动(彭博)央行称蚂蚁集团等14家平台企业整改基本完成

中国央行相关负责人13日在京出席新闻发布会时透露,2020年11月以来,金融管理部门指导督促蚂蚁集团等14家大型平台企业的一些突出问题扎实开展整改,目前已基本完成整改平台企业金融业务的常态化监管框架也已初步形成。

下一步,金融管理部门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发展和规范并重,继续推动剩余少数平台企业的整改,善始善终,完成整改工作此外,要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澎湃新闻)股债汇新闻一览证监会修订《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及其配套规则

1月13日,证监会修订《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及其配套规则主要修订内容为:一是规定证监会基于审慎监管原则对经营机构私募资管业务实施差异化监管二是放管结合,促进私募股权资管业务充分发挥服务实体经济功能。

对私募股权资管计划分期缴付、扩募、费用列支、组合投资等规制进行一系列优化,适应私募股权资管业务投早、投小等业务特点,同时强调防范“明股实债”等违规行为三是适当提升产品投资运作灵活度,更好满足市场需求包括完善 *** 资管计划人数限制规定、允许最近两期均为A类AA级的期货公司投资场外衍生品等非标资产等。

四是进一步完善风险防控安排包括完善私募资管计划负债杠杆比例限制,加强逆回购交易管理,强化关联交易规制等(每日经济新闻)深交所:加强退市风险公司2022年年度报告信息披露工作深交所发布关于加强退市风险公司2022年年度报告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退市风险公司应当在2022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一个月内披露业绩预告,其中需包括对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扣除后营业收入等项目的披露。

退市风险公司应当及时组织人员合理制定2022年年度报告的编制、审议、披露程序,明确重要时间节点及工作计划,确保于2022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四个月内披露年度报告(证券时报) 工信部:加大对优质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支持

据工信部网站14日消息,工信部近日印发《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其中提到加大对优质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支持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北京证券交易所实行“专人对接、即报即审”机制,加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进程。

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的政策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创新(中新经纬) 菜籽油、菜籽粕、花生期货和期权正式引入境外交易者经中国证监会批准,12日郑州商品交易所菜籽油、菜籽粕、花生期货和期权正式引入境外交易者,这标志着我国油脂油料期货市场实现了一体化对外开放。

截至目前,郑州商品交易所共上市31个期货和期权品种,有菜籽油等7个品种为境内特定品种引入境外交易者据中国期货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期货市场目前共有23个品种引入境外交易者(央视新闻)俄央行13日起恢复外汇交易

俄罗斯 *** 银行11日宣布,将从13日开始恢复在国内外汇市场买卖外汇俄央行网站当天发布通告说,为尽可能减少汇率波动,俄央行将在每个月的每个交易日“均匀”买入或卖出外汇俄财政部同一天发表声明说,将依据联邦预算中石油和天然气收入情况决定买入还是卖出流动资产。

财政部表示,买卖流动资产旨在提高国内经济稳定性,并降低能源市场动荡对俄经济和公共财政的影响俄央行去年1月24日宣布,为提高货币政策可预测性和减少金融市场波动,暂停在国内市场购买外汇(新华社) 2022年创业板新增上市公司150家IPO融资近1800亿元

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成效持续巩固,新增上市公司150家,IPO融资1796.37亿元截至2023年1月9日,创业板上市公司达到1232家,总市值超11万亿元,九大战略新兴产业公司合计市值占比超过70%。

深市主板方面,2022年,深市主板新增上市公司40家,IPO融资318.81亿元(新华社)年内已有87家A股公司认购理财产品 合计金额超百亿元根据Wind数据梳理发现,今年以来截至1月10日,已有87家A股上市公司购买了理财产品,合计持有153个理财产品,认购金额达136.7亿元。

从资金来源看,均是上市公司自有闲置资金具体来看,其中结构性存款认购金额达108.7亿元,占比超79%,是最受青睐的理财产品此外,还有银行理财产品被认购6.39亿元,证券公司理财被认购6.05亿元,暂无投资公司理财或信托理财产品被认购。

业内人士表示,上市公司配置结构性存款主要是为了提高闲置资金的利用效率(证券日报)日本外汇储备余额同比减少量创最大减幅据日本TBS新闻11日报道,日本财务省当天发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末,日本外汇储备余额为12276亿美元,相较于2021年12月末减少1782亿美元,减幅为12.7%,是自2000年开始统计以来最大减幅。

报道称,外汇余额大幅减少的原因是日本2022年实施了24年来首次买入日元卖出美元的外汇干预以及美国提高利率,导致日本所持美国国债市价评估额减少等(央视财经)恒生指数两个多月来涨幅超40%近期,港股市场业绩表现颇受瞩目。

Wind数据显示,恒生指数已经从2022年10月31日的14687.02点上涨至2023年1月9日的21388.34点,涨幅超过40%随着港股市场反弹,不少投资港股的基金产品业绩表现亮眼基金机构表示,经过近两年的大幅下跌,港股市场估值具有吸引力。

但是,在港股迅猛的反弹行情中,投资者仍需理性看待阶段上涨行情,短期不宜追高(中证报)分类市场观点20230109-0115房地产平安证券:一、美国地产周期快速切换2020-2021年,美国房地产市场在新冠疫情冲击后快速复苏,并进一步演化为2007年次贷危机以来最盛的“地产繁荣”。

本轮地产繁荣是短周期(新冠疫情后的政策刺激)与长周期(次贷危机后的库存周期)交织的结果2022年以来,美联储大力度紧缩后,房地产市场首当其冲,住房销量、市场景气等指标降温程度堪比2007-08年次贷危机时期。

展望2023年,预计美国房市延续降温,但空间或有限海外主流机构预计,2023年美国房价或从2022年峰值下降5-10%我们估算,2023年长期贷款利率均值或较2022年上行1个百分点,继而或使2023年美国成屋销售下降7.5%,营建许可下降10%,成屋中间价下降5%。

二、美国地产金融风险可控1)房价上涨合理首先,横向比较,美国房价涨幅并未明显超过其他发达经济体其次,纵向比较,经CPI调整后的美国房价涨幅低于次贷危机前水平,房价房租比短期摸高不足以构成风险信号再次,美国住房自有率与房屋空置率较低,房价上涨更有实际需求支撑。

2)风险敞口有限从居民资产端看,美国居民杠杆率和家庭资产负债率均处低位,居民资产端对地产的风险敞口较小从银行资产端看,当前住房抵押贷款占比及拖欠率均处于历史低位,银行面临的相关流动性风险较小3)政策保驾护航。

全球金融危机的前车之鉴下,美联储预防和应对地产危机的工具更加充足值得一提的是,美联储默许本轮MBS缩表持续慢于计划,或也是出于管控地产风险的考虑美国房地产相关财政支持政策仍有余力,有望进一步托底地产“软着陆”。

三、美国地产降温影响有限1)经济增长:美国地产降温对GDP增长的冲击集中体现在住宅投资,预计2023年住房投资(-16%)拖累美国GDP增速0.75个百分点,住房服务消费有望保持小幅正增长房价下跌带来的负财富效应或相对有限。

2)就业:地产降温对美国就业市场冲击较小,因房地产相关行业吸纳就业人数有限,且已实现“充分就业”3)通胀:地产降温最终将有助于美国通胀降温,即使租金变动存在滞后性预计2023年上半年美国CPI住房租金分项环比增速平均保持在0.5-0.6%高位,下半年有望回落至0.4%以下。

4)货币政策:地产降温对经济和就业的负面冲击有限,且有助于遏制通胀,所以或不会干扰美联储紧缩的政策立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地产降温使美联储有信心在2023上半年停止加息5)资产:历史上,美国房价下跌时期通常出现“地产股弱、债强、美元弱”的组合。

然而,2023年美国房价下跌或难立刻驱动货币政策转松,继而可能呈现“地产股先弱后强、债不强、美元不弱”的特殊局面华泰证券:2020年下半年以来,在疫情推升需求、经济重启、及超宽松货币财政政策的共同推动下,全球房价快速拉升,上涨速度和幅度为数十年之最,但约在去年年中,海外地产周期出现下行拐点。

地产周期走到哪儿了?地产周期走势对增长和通胀的影响几何?何时地产下行周期对增长的拖累显现,对通胀的推升退潮、从而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制约下降?由于美国地产周期与全球地产周期基本同步,本文通过解析美国地产周期走势来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地产周期缘何降温?2020年下半年以来,全球房地产快速拉升,2022年年中各国房地产周期普遍见顶美国地产价格指数于去年7月见顶,其同比增速于2022年3月见顶于20.8%,至同年11月回落至9.2%从资产定价角度看,利率上升及收入增长预期回落压低地产价格。

从供需角度分析,利率上升、房贷负担能力下行以及远程办公减少制约需求,而新屋库存回升推升供给,导致房地产价格出现回落地产周期可能在2023年延续下行趋势据我们的预测模型,美国房价同比增速在2023年将延续下行趋势,2023年4季度房价相对2022年3季度的高点回落4%左右,2024年底最大下跌幅度将达到7.6%。

具体看,房贷利率领先房地产价格约2-3个季度,新屋可供销售月数领先房价2个季度,两者均指示房地产价格将在2023年上半年进一步回落但由于居民和银行部门的资产负债表较为健康,相关金融风险大体可控地产下行周期拖累总需求增长。

地产下行周期将继续在投资和消费两个层面拖累海外2023年经济增长,加剧衰退风险美国为例,一方面,地产投资可能延续负增长态势(截至22Q3的四个季度占GDP比重 3.4%),另一方面,地产周期下行将继续拖累家具、家电、建筑材料以及机动车等地产产业链消费(截至22Q3的四个季度占GDP 19%)。

历史经验也显示,房地产周期下行是经济陷入衰退的有效先行指标之一地产周期降温将在2023下半年产生平抑通胀的效果基准情形下,地产周期逆转对房价将在2023下半年开始传导至CPI居住分项历史经验显示,房价和新签约租金分别领先CPI居住分项14和12个月,预示CPI居住分项可能在今年2季度后见顶。

然而,仍要警惕中国经济重启对大宗商品和制造业价格的影响,以及美国劳工价格增长粘性对通胀的支撑对宏观政策影响综合看,地产市场降温拖累经济增长并降低通胀压力,将会在未来形成联储未来立场“中性化”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

然而,由于租金下降明显滞后房价周期、且其他部门(尤其劳工价格)通胀粘性仍高,地产降温对增长拖累可能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方有政策调整的窗口具体看,我们预计美国劳工市场重返供需平衡、工资增长回落至趋势水平可能仍需3-4个季度的时间(参见《美国劳工荒何时缓解》,2023/01/02),因此联储可能在2023年4季度前都不具备开始考虑政策宽松的条件。

债市中泰证券:·转债主要受权益市场影响,相对抗跌1、2月,由于权益市场反弹无力,市场情绪悲观,转债补跌;3月以后,俄乌局势动荡、全球通胀压力加大,叠加上海等地疫情扰动经济,转债市场继续跟随权益市场深度下行;4 月底,权益市场和转债市场双双触底反弹,转债市场资金流入增加,成交额放大;7月到8月中旬,股市震荡,转债市场表现优于权益市场;2022年8月下旬-10月上旬,市场再度回调,转债随权益市场一路下行,转债估值被动抬升;11月债市波动引发赎回潮,触发“负反馈”链条,受债市下跌及产品赎回的抛售压力影响,转债市场在正股反弹时下跌。

年末随疫情防控政策逐步宽松,经济复苏预期不断提升,债券市场进入震荡期截至2022年12月30日,万得全A年内累计收益率为-18.49%,而中证转债指数仅下跌10.29%,跌幅远小于权益市场反观债券市场,1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年内累计收益率为-0.52%,收益显著优于转债及权益市场。

·关注打新收益与交易条款博弈获利机会2022年发行了2128亿元可转债,发行规模较前一年下降24.75%,发行数量同比增加了21只可转债,其中新增数量排名前五的行业分别是电力设备、基础化工、机械设备、医药生物和汽车。

统计2022年12月30日之前上市的145只具有有效数据的可转债的收益情况,发行日至上市日的打新收益率平均为0.0074%,无转债出现破发情况银行是上市规模最多的行业,在今年助力经济复苏和企业发展的前提下,银行需要为企业发展多方面让利,补充资金链的需求也有所增加,结合低市净率与低市盈率的优势,银行实现了较高的转债打新收益率。

·权益市场风险释放相对充分,2023年利率或将中枢抬升,预计转债估值将温和压缩权益市场历了1-4月和8-10月两次下跌后已接近2015年以来的相对低位,截至2022年12月30日,万得全A PE(TTM)为17.35倍,处于05年以来的33%分位。

整体货币政策未发生明显变动,且理财产品净值化政策带来的大规模自由资金将重新进行资产配置选择,预计2023年利率稳中有升由于转债估值压缩时点和幅度与债券市场表现相关性并不明显,因此未来权益市场变动更加值得关注。

·2023年行业怎么选?1)重点关注政策支持下的地产产业链及银行板块2022年我国房地产政策实现了实质性的放松,地产链上游钢铁、水泥等原材料行业、中游建筑和轻工制造装饰行业以及下游的家用电器行业发展都会受到政策推动;2)科技国产替代成为发展主流,军工、半导体与信创迎发展机遇;3)随着疫情感染高峰期的过去,疫情管控优化政策将会给出行重新带来便利,带动当地消费提升,重点关注可选消费类型的个券标的;4)新能源板块持续景气,绿色经济下光伏、风电与储能前景依旧广阔。

2022下半年硅料价格下调,硅料瓶颈得到一定缓解,下游组件厂商或迎来发展转折点风电方面,大型化风电设备成为趋势,较高的招标量以及海运费用下调和运力紧张状况缓解,给2023年的风电装机量水平带来保障储能方面,当前国内风电、光伏基地的建设,带动了锂电储能需求增长,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预测, 2023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将达180GWh,同比增长44%。

同时,“俄乌冲突”揭开的能源危机序幕以及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全球户用储能平均需求增速超过60%,海外市场潜力巨大·关注双低转债,构建稳定底仓拥有低转债价格和低转股溢价率的可转债一直是高性价比的选择,通过统计截止2023年1月6号的现存转债所对应的月平均转债价格和转股溢价率,筛选出同时满足前1/4分位点转债价格和1/2分位点的转股溢价率债券,共得到23只转债。

所得转债包括纺织服饰、商贸零售等消费行业,以及建筑材料、建筑装饰、轻工制造与银行等金融地产链行业,可结合上述行业方向分析进行投资平安证券:本轮地产信用应该是慢修复的状态在金融数据发布后的《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主要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以下简称“座谈会”)中可以看到,仍然要牢牢坚持房住不炒的基础,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帮助存续的优质房企改善资产负债表。

我们认为地产政策的措辞仍然较为克制,强调平稳有序,目标是支持行业向新发展模式过渡开发商一端,不论是银行的实际授信额度、还是政策引导,都强调“优质房企”,信用、融资情况有所改善的,可能主要是前二十余家头部房企;居民这一端,资产负债表还没修复,本月居民存款-贷款这个数据仍然在陡峭攀升,未来一季度有购房意愿的人群占比由22年三季度的17.1%下滑至16.0%,下滑幅度未有衰减;从因城施政看,只有房价和房屋销售连续三个月恶化的地区进一步打开了首付比例和首套房贷的限制,受益范围有限。

银行间流动性恶化,货币政策护航仍有必要从流动性的角度,12月银行间流动性恶化12月社融-M2小幅回升了0.2个百分点在理财赎回持续发酵的压力下,12月R007均值较11月提升40.25BP进入2023年,尽管R001已顺利回落至1.0%上下的极低位置,但R007仍然偏高,多次突破2.0%的政策利率水平。

由于居民部门的储蓄倾向,货币流通不畅,企业部门缺负债,只能依靠总量货币政策从不同部门的存款行为看,居民部门净存款高增,企业部门净存款大幅流出, *** 和非银部门基本符合季节性的水平居民超额储蓄,主要因疫情冲击之下资产负债表受损,消费意愿、投资意愿均大幅下降,储蓄倾向大幅抬升。

这些储蓄没能顺利转化为投资和消费,造成了企业部门、非银金融部门和 *** 部门作为一个整体,相对缺乏负债:22年12月-23年1月银行同业存单提价、票据转贴现利率上行,企业净存款大幅流出,信用债融资断崖下行疫后,美国资产负债表的修复、超额储蓄的上升来源于 *** 补贴和劳动力市场紧张导致的薪资上涨,即便如此,第二轮和第三轮补贴的调查问卷也显示只有20%的超额储蓄用于消费和买房。

而中国居民资产负债表尚未修复,超额储蓄很难主动回流至消费和投资货币政策落地的节奏面临不确定性,市场只能顺势而为座谈会中强调的信贷靠前发力,一季度央行大概率会有降息或降准等流动性工具的使用,但节奏具有不确定性。

1月是近几年常见的货币政策投放时点,市场对此也抱有期待若有政策落地,市场大概率会快速交易而后止盈离场但观察2017年以来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收紧的政策可能存在一定的前瞻性,放松的政策则需要看到更多信号例如2022年的降息降准操作,均未发生在市场预期的时间点。

如果1月货币宽松未落地,月 *** 行通过MLF超量续作应对春节期间的流动性需求,2月假期结束、复工开始后,配合其他政策发力形成政策合力此时节前流动性将保持平稳,但操作窗口有限,市场大概率选择节后博弈货币政策。

待货币操作落地之后,按照目前的政策部署,各项宽信用的结构性政策会接续发力,如无疫情扰动,债券市场大概率会进入逆风状态股市国信证券:全球主要指数估值对比横向对比全球股票市场方面,德国DAX在全球主要股票指数中市盈率倍数处在较高水平。

相较之下,沪深300指数与恒生指数市盈率较低,估值水平处于较低位置截止至2022年12月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在全球主要股票市场中,沪深300指数市盈率(整体法)为11.3倍,标普500市盈率为20.1倍,道琼斯工业为20.7倍,法国CAC40市盈率为13.9倍,德国DAX市盈率为31.4倍,恒生指数为9.7倍,日经225市盈率为18.8倍。

A股整体估值中位数大幅下降从A股整体估值水平来看,A股整体估值中位数大幅下降截止至2022年12月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全部A股市盈率(TTM)中位数为31.7倍(剔除负值,下同),前值为33.2倍当前估值水平处于自2000年以来的18%历史分位数附近,前值为25%,整体估值水平处历史偏低水平,低于2000年至2022年12月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整体历史中枢42.19倍的位置。

根据我们统计的数据,全部A股市盈率(TTM)中位数的阶段性高点是在2020年8月的46.6倍的位置主要指数估值与分化程度对比截止至2022年12月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全部A股、非金融A股、创业板、沪深300、中证500和中证1000指数市盈率中位数(TTM)分别为31.7倍、32.2倍、37.9倍、19.7倍、24.1倍和30.3倍,位于历史分位数的18%、19%、14%、18%、17%和17%位置。

基金重仓股:TOP100-TOP400估值均跑赢大盘指数行业估值:从行业内部的市盈率中位数来看,市盈率偏低者占多数,行业市盈率中位数大于50的仅3个,而行业市盈率中位数小于30的占16个,数量分布扎堆低位。

目前社会服务行业在我们统计自2000年1月4日以来的市盈率数据中居行业市盈率第一,同时社会服务行业历史分位数居行业市盈率历史中位数分位数第一赛道估值:17个热门赛道估值低于历史中枢从赛道内部的市盈率中位数来看,市盈率偏高者占少数,行业市盈率中位数大于50的仅占1个,而行业市盈率中位数小于30的占7个,目前医疗服务在市盈率估值中位数中居全赛道市盈率第一,而储能指数历史分位数居赛道股市盈率历史中位数分位数第一。

截止至2022年12月最后1个交易日收盘,从A股各赛道股市盈率中位数及其历史分位数散点图来看,17个赛道市盈率中位数历史分位数低于50%,11个赛道市盈率中位数历史分位数低于20%安信证券:往后看,A股春季躁动的空间和节奏如何把握?我们从春季躁动历史规律层面和安信策略—A股“躁动”指数的实战应用层面出发,可以得到以下核心结论:

·安信策略——A股“躁动”指数通过计算60日新高与60日新低股票数量的差值占比,刻画市场赚钱效应,从而反映出投资者情绪和交易结构·在实战应用层面,A股“躁动”指数在由负值区间上穿0轴较大概率是行情的启动信号,我们在1月6日关注到这一现象已经出现。

·随着行情不断演绎,在大级别的上涨行情中往往会出现“躁动”指数与大盘在高位出现背离的现象,即大盘仍在上涨而全市场赚钱效应回落这个信号意味着市场交易结构的异常和交易行为的过度拥挤,后续市场往往失去上行动力并逐步转向下跌,“躁动”指数见顶领先于市场见顶10个交易日左右。

·从2010年至今的春季躁动行情来看,A股“躁动”指数在春季躁动期间的高点大多出现在20%-40%的区间,中位数为27.02%,而从“躁动”指数上穿0轴发出启动信号,到“躁动”指数见顶大约经历20-40个交易日左右。

而除去牛市级别的上涨行情外,A股春季躁动的指数空间在15%左右同时,从基本面视角上看,在疫情优化之后当前经济适应性企稳迹象也已经出现,近期我们跟踪的建信高金多资产宏观因子中的增长因子出现探底回升此外,从交易视角上看,历史上春季躁动从酝酿到上涨往往会经历一个先缩量后放量的过程。

除2021年并未出现明显缩量外,各年份在春季躁动行情启动前10个交易日的平均成交额,相比启动前2个月的平均成交额,会缩量20%左右(平均值为17%),大盘呈现缩量蓄势的特征而在行情启动后,成交量会迅速放大,行情启动后10个交易日的平均成交额,相比启动前10个交易日的平均成交额,会放大25%左右。

在启动后的1个月,成交额会进一步放大,平均放量比例会上升至35%如果我们以1月3日作为春季躁动启动的时点,其启动前缩量比例达到23%,启动后放量比例为25%,基本与历史平均水平接近,由此当前市场符合春季躁动启动的特征。

对于结构轮动,春季躁动的一般规律是“价值搭台、成长唱戏”对于后续成长和价值后续空间的判断,我们认为本质上对于人民币汇率升值空间和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上涨空间的对比·对于这段价值的上涨,我们观察到从人民币汇率和沪深300的波动规律来看,两者近年来保持着较高的相关性。

2022年10月底人民币汇率见到7.3的高位开始升值至6.8%,沪深300自底部已经上涨12.41%,此前的汇率平台在6.7%左右同时,在人民币升值驱动下本周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200.19亿元,环比上周增加171.17亿元。

自2022年11月初市场触底反弹以来,在11月/12月北向分别大幅净流入650亿和300亿,加上本周流入的200亿,去年11月以来北向净回流已超过1150亿总结而言,我们的观察是:2023年春季躁动或已提前开启,我们此前说的“冬日里的小阳春”开启兑现,过程中我们偏向以消费(含地产链)为代表的价值和以安全(含信创、数字经济和国产替代)为代表的科技成长,分别呼应我们在今年上半年强调的核心资产投资和产业主题投资。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