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内喝星巴克的人越来越少了 有很多平价替代品牌所以慢慢也就不怎么喝星巴克了是怎么回事

阿菜 热点要闻 2023-03-17 03:26:42

还记得去年瑞幸暴雷的时候,我做了一期内容,大概讲的是在中国,咖啡不太可能成为和美国一样全民化的饮品,也不可能出现一家星巴克级别的公司,奶茶才是中国全民饮料的未来但过去一年,我发现,本土咖啡品牌好像开窍了,在星巴克的生态位上,目前没有任何一家是它的对手。

相反,咖啡品牌们正在奶茶的路子上一路狂奔也许中国人不需要「中国的星巴克」,只需要「咖啡界的蜜雪冰城」那么,在中国,沿着蜜雪冰城的路子,有没有可能出现咖啡市场的王者呢?大家可以把这期内容视作去年那期的升级版,部分观点会有一些修正和更新。

本期提到品牌较多,但并没有恰饭成分,可以放心食用。01话不多说,先来讨论一个问题,在中国咖啡是不是真的会和奶茶一样受欢迎?

经过我一段时间的观察,答案是:在刚需市场有机会,如果作为功能性饮料,那么中国人「不喝咖啡」可能是个伪命题毕竟全世界最爱喝咖啡的城市就在中国根据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的数据,上海已经有了6913家咖啡馆,这还只算专营的咖啡店,不包括便利店,麦当劳肯德基这样出售咖啡的非独立业态。

这个数据不止远超北京和广州,甚至在全世界,也远超东京、伦敦和纽约世界第一啊!世界第一!即使计算每万人咖啡馆保有量,上海的2.85家也和东京达到了同一级别,只落后于伦敦为什么上海人这么爱喝咖啡,除了海派文化,城市传统之外,上海还有一个极大的优势:。

这是一座打工之城,是一座白领之城从1990年代开始,上海就聚集了大量的白领人群,而咖啡是打工人必不可少的燃料在上海,有三分之一的咖啡是在中午12点到下午3点被喝掉的下午困得眼睛都睁不开的时候来一杯,才能有勇气面对一场接一场的会议。

夜深人静加班时来上一杯,才能让你醒着看到凌晨四点的上海,目睹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所以不少公司或者联合办公空间,甚至会免费为打工人提供咖啡在我看来,这不叫公司福利,这和工位上有插座有网络一样,是理所应当

咖啡作为功能性饮料,至少在上班族这里是一种刚需去年我提过,中国人95%的 *** 摄入量来自于茶,而且茶叶里 *** 含量要远超咖啡豆但在打鸡血这方面,茶确实不如咖啡这里有很多原因比如茶叶都是冲泡的, *** 溶出的量比较少,而且同样一杯饮料,需要用到的咖啡豆本身就要比茶叶多很多。

导致在 *** 的绝对浓度上,冲泡茶和依靠萃取来制作的美式和拿铁咖啡相比,是要落下风的我还去查了一些资料,有学者研究过,茶多酚本身就会对 *** 产生的兴奋存在着拮抗作用,使得提神效果发挥更慢所以如果你想精神一整天,那么泡杯茶肯定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如果你半个小时以后有个面试,而你现在困得不行,需要怒打一发鸡血,那么灌一杯美式咖啡可能更顶事儿02在我看来,咖啡至今还没完成大众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好喝如果作为一种饮料来看,现在的咖啡显然是被奶茶按在地上摩擦。

看看奶茶这边,喜茶和奈雪在茶饮里面加糖,加水果,加鲜奶和奶盖,让原本多少有点苦涩的茶饮变成了网红饮品,快乐源泉。

再配上软欧包,年轻人排半个多小时的队也要来买,一天不喝都浑身难受再看看咖啡这边,本来口味就已经很像中药了,还拼命灌输什么「精品咖啡」、「手冲」之类的概念,告诉你要学会品尝豆子的风味再搞出一堆鄙视链,什么手冲鄙视美式,美式鄙视拿铁之类的,让人看了就下头。

难喝的饮料,是没有竞争力的,豆汁除外(狗头)一个业内数据是:大约有95%的中国人不接受完全不加奶不加糖的「黑咖啡」在中国,加牛奶的咖啡才是大众能接受的产品每卖出10杯咖啡,9杯都是奶咖;每10杯奶咖里面,9杯都是拿铁,这才是中国市场的基本盘。

在我看来,越是强调「精品咖啡」「风味」之类的概念,就越是自绝于大众的消费市场但反过来看,咖啡在饮料层面上做得不好,也意味着咖啡的饮料化还存在着很多机会拿星巴克来看,其实除了拿铁、馥芮白、美式这些传统咖啡品类之外,星巴克的常规菜单里有一大堆可以被称为「小甜水」的东西。

星冰乐以及各种季节限定拿铁一个个都糖分爆表,甜得拉嗓子,要说喝这东西是用来提神的,我是不信的,但偏偏卖得都还不错。

所以我的判断是,中国人绝对不是喝不了咖啡只要做的好喝,适合中国人的口味,那么作为打工人的必需品,咖啡市场还是存在着一定的机会03既然中国人能喝咖啡,那为什么本土出不了星巴克?拿我自己打比方,我现在是越来越喝不起星巴克了。

倒不是说它涨价了,其实是随着我开始做up主肝视频,消耗的咖啡越来越多以我每天三杯的量,如果喝星巴克,一天差不多就要喝掉一张毛爷爷哪怕每天就一杯,一年也能喝出一台iPhone了一天三杯星巴克,啥家庭啊?对一个连超市财务自由都达不到的男青年,这实在是太奢侈了。

星巴克为什么贵,本质上它卖的不是咖啡。所有聊星巴克这家企业的,都会提到它「第三空间」的概念。

这个概念用人话来说,就是它其实是个房地产公司或者共享办公空间企业所以它把店开在商业中心,其实是给那些会议室不够用的公司当临时会议室,给不想在工位上工作的社畜当工位,给约面试的招聘者当面试间30块钱一杯的饮料,一大半付的都是「空间临时使用费」。

在中国,星巴克的生态位无人可挡,因为它在房租上的议价权太强了星巴克这种强势的国际品牌,在进入一些新的购物中心时,往往能拿到更长的免租期和更低的价格而且还可以采取流水倒扣的方式,按营业额分成来交租大概房租成本能控制在营业额的8%左右。

而普通品牌咖啡店的房租成本占比,一般要比星巴克高15个点如果大家拼的都是「第三空间」,那么星巴克在「空间」这项最重要的原材料上,成本就要比所有对手低13个点,这让对手们根本没得打既然中国人能喝咖啡,那为什么不直接卖咖啡赚钱呢?非得做一家「中国的星巴克」,何必呢?。

况且其实除了星巴克,其他同样打「第三空间」的咖啡品牌,过得都不好。去年COSTA陷入关店潮,在北京、杭州、青岛、南京等地关闭了超过了中国市场总数10%的门店。

而韩系咖啡品牌漫咖啡和咖啡陪你在近几年也开始大量闭店更早的那些做商务简餐的上岛咖啡、两岸咖啡们,更是已经被后浪们忘得差不多了中国市场可能真的只容得下一家星巴克吧04相反在我看来,做出一家「咖啡界的蜜雪冰城」,才是未来这个行业的出路。

去年,蜜雪冰城的全国门店数量超过了一万家,这是什么概念?全中国门店数能超过这个数量的连锁餐饮只有正新鸡排、华莱士和绝味鸭脖就连肯德基门店数只有蜜雪冰城的三分之二喜茶,收手吧,外面全是蜜雪冰城!同样是做饮料的,蜜雪冰城的模式,真正抓住了「卖水」生意的精髓。

这个模式用三个词概括,就是性价比、基础需求、档口外带它非常便宜,核心产品就七八块钱,学生党也喝得起性价比很高它不像喜茶一样大量使用高成本的鲜奶和新鲜水果,而是只满足基础的茶饮料需求它不卖空间,采用档口外带模式,随买随走。

这套模式和星巴克完全相反,档口小店的生存,是建立在饮料需求上,而不是空间需求上对那些真正需要喝咖啡的人来说,附加值更少的蜜雪冰城式的咖啡,才是更好的解法去年我印象很深的是,在上海崛起了一家精品连锁咖啡品牌叫做Manner,打法非常极致,堪称蜜雪冰城门下走狗。

它性价比很高,美式15元,自带杯子还能减5元,这个价格和瑞幸补贴时的价格差不多它的门店都在写字楼附近,只卖少量几款经典咖啡,主攻上班族大量摄取 *** 的基础需求它的门店最低只有2㎡,大部分只有几个座位甚至没有座位,档口外带,随买随走,可以说根本不想你在店里停留。

有一个说法流传很广:在星巴克对面开一家Manner,星巴克的客流会掉30%从去年到今年,Manner不仅完成了连续两轮融资,还把门店数从3家飙升到100家以上并且大部分门店都能实现盈利现在的Manner估值已经达到了13亿美元,是咖啡界的新独角兽。

而类似的品牌,还有同样走小店平价路线的鱼眼咖啡,走外带模式的诺瓦咖啡,康师傅的同门师弟贝瑞咖啡,以及本来是最有希望走通这个模式的瑞幸不严格地说,其实便利店和麦当劳肯德基卖咖啡,也是类似的逻辑,只不过它们更极端,它们卖咖啡根本不用考虑房租。

所以价格也是低到极限而且不止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刚需咖啡也正在一步步击穿下沉市场。2019年,连咖啡与中石化就开始合作「易捷咖啡」项目。

依靠全国几万家加油站来做咖啡零售生意,喊出口号「一边加油,一边咖啡」他们主打 *** 特别重的南洋咖啡豆,把价格做到6元1大杯,10元两大杯,专门卖给跑长途的司机师傅提神此前,星巴克就提出计划,在2022年之前将全国门店数量扩张至6000家,入驻230个城市。

而就在今年,瑞幸咖啡启动了加盟计划,也将目标集中在了二三线城市当众多品牌都在展开热火朝天的「咖啡向下」运动,蜜雪冰城也没闲着其实从2017年起,他们就布局咖啡市场,推出了名为「幸运咖」的独立门店品牌

价格低得令人发指:美式5元、拿铁6元、果咖5-7元直接把咖啡打到地板价要知道,之前媒体爆料过,星巴克一杯普通咖啡的成本价也就5块多面对这个价格,星巴克不会羞愧到想要自杀吗?蜜雪冰城教给咖啡行业的另一件事是:咖啡饮料要做的好喝。

蜜雪冰城在它的价位里,它无疑是好喝的,能满足绝大多数人对于这个价格的口味的心理预期这是它横行江湖的基本功这套基本功也延续到了幸运咖在幸运咖里面,连美式都是默认加糖的,这对咖啡原教旨主义者来说简直就是亵渎!。

但饮料的本质,不就是适口好喝吗?一个个都把饮料做得像豆汁一样,谁喝啊?社畜们打工已经很苦了,喝一杯苦涩的咖啡,再打起精神去面对更苦涩的生活,苦上加苦,越想越苦所以咖啡的另一个进化方向是,要像奶茶一样给人快乐。

现在,连精品咖啡都知道傻乎乎做咖啡行不通,要做花式咖啡了在虎嗅的一篇报道里提到,如今在上海拥有17家直营店的DoubleWin Cafe采用茶饮店的模式卖咖啡,店里的爆款产品叫做「柠檬叶爆爆珠冰拿铁」,你听听这名字。

在北京的BERRY BEANS则推出了鲜榨椰子冰拿铁、泥煤威士忌冰摩卡等创意式特调咖啡而鱼眼咖啡也开始推出类似星巴克的季节性单品,例如「桂花脏脏冰拿铁」可以说,这是咖啡原教旨主义的失败,但正是咖啡的胜利。

05最后,我想谈谈所谓「蜜雪冰城」模式的意义过去,人们认为现磨咖啡是一种需要在咖啡店里正襟危坐,进行商务洽谈或者浪漫约会时才会享用的饮料就像2000年代初的电视剧里,那些社会精英才会坐在咖啡店里,要一杯卡布奇诺慢悠悠地度过一整个下午。

但随着咖啡文化的普及,大家也就发现了,咖啡也没啥高大上的,不就是用咖啡豆磨的豆浆呗喝咖啡也不是一定要在正式场合,困了、想喝了、瘾头上来了都可以来上一杯很明显的一个表现是,从2019年初至今,中国咖啡行业已经发生了26起以上的投融资事件,总融资额超过20亿元。

而其中平价咖啡店和永璞、三顿半这样的精品零售咖啡的融资事件占了大头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去买咖啡,真的只是为了喝一杯味道还不错的咖啡,而不是为了「找个地方坐下来谈事」如今不少人正在用「第四次咖啡浪潮」来形容如今咖啡行业的「去绅士化」。

在我看来,「蜜雪冰城」模式正是「去绅士化」的典型方式咖啡这种最普通的饮料,如果只是某些核心爱好者卖弄品位的玩具,或者有钱中产附庸风雅的道具,那就太无聊了把高高在上的咖啡拉下神坛,才是拯救中国咖啡的唯一方法。

其实,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如此一个行业最好的状态都是所有人买得起,用得起的状态。十一年前小米引领了平价智能机潮流,带来了一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也带来了手机体验的不断升级。

茶饮最终成为市场宠儿,也不是靠小罐茶这种高端智商税,而是靠奶茶这种充分迎合大众口味的做法我觉得,商业的发展,物质的丰富,注定了所有高高在上的行业和品牌最终都会走向大众化而当一个行业,寻找到了它和普通人之间的最大公约数,也就释放了它最大的价值。

就像意式咖啡的灵魂Espresso,高大上的名字背后,不过也就是意大利工地搬砖的大兄弟们的一小杯下午茶。也许有一天,咖啡的终极归宿就是就着吃根油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