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逆差再扩大!因全球需求疲软韩国3月前20天出口同比降17.4% 韩国对外出口有哪些?

阿菜 热文速递 2023-03-21 18:45:23

哈喽大家好,这里是你们小编今天分享贸易逆差再扩大!因全球需求疲软韩国3月前20天出口同比降17.4%,关于韩国对外出口 相关知识,还有许多小伙伴还不清楚,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汽车新能源现在发展如何?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主要有上汽集团(600104.SH)、蔚来-SW(09866.HK)、理想汽车(02015.HK)、小鹏汽车(09868.HK)、广汽集团(601238.SH)、比亚迪(002594.SZ)等

本文核心数据:产销规模、竞争格局、渗透率

行业概况

1、定义

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行业是指进行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活动的企业 *** 。

新能源汽车按照能源供给和应用领域,有两种分类方式,具体如下:

2、产业链剖析:大型企业已实现后向一体化布局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原材料及零部件供应;中游是指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按照用途可划分为乘用车、商用车等;下游包括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等应用领域。

从新能源汽车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参与企业来看,上游企业包含赣锋锂业、华友钴业等原材料供应商以及宁德时代、大洋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中游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主要有比亚迪、上汽集团等国产企业以及特斯拉、宝马等外资厂商;而下游主要有国家电网、上汽通用等新能源汽车充电及后市场服务商。大型企业如比亚迪等,已经实现后向一体化布局。

行业发展历程

“八五”期间, *** 开始组织相关部门展开了对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随后电动汽车列入国家攻关项目。历经了一系列策划之后,2011年开始,新能源汽车试点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从试点到全面,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历经转型阶段,由“政策导向性市场”逐渐向“市场导向性市场”转型。

行业政策背景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政策规划涉及购置补贴政策、节能减排政策、电池充电桩配套产业政策等,部分汇总如下:

我国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2020年10月, *** 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

产业发展现状

1、新能源汽车供需水平较为平衡

受益于政策的优惠,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从2014年开始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大幅上升;随后2016、2017年受到骗补事件及补贴倒退的影响,产销量增速放缓。至2021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敲定,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将在2020年基础上再退坡20%。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据显示,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为354.5万辆,同比增长159.5%。2021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量爆发式增长,主要是因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呈现出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2022年新能源汽车不再享受补贴政策也是企业在2021年加大生产力度的原因之一。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式增长,达到352.1万辆,同比增长157.6%。2012-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2年的1.28万辆到2021年的352.1万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可以看出我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逐年攀升。

2012-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率呈现波动性,范围在95%-103%之间,在合理的范围内小幅波动,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供需较为平衡。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率为99%。

2、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大幅增加

2017-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口规模呈扩大趋势。2021年全年进口新能源汽车14.37万辆,同比上升10.03%。

注:海关总署的新能源汽车统计口径包括混合动力客车(10座及以上)、纯电动客车(10座及以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以及纯电动乘用车。

2017-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全年出口新能源汽车22.29万辆,同比下降12.5%;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及出口金额都大幅上升,总计出口量55.46万辆,同比增长148.8%,在出口金额方面,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金额为108.58亿美元,同比增长236%。

2017-2020年,我国新能源进口量大于出口量,处于贸易逆差状态。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额首次大于进口额,由贸易逆差转为顺差。

3、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速上升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发展,2014年我国开始出现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由此也开启我国新能源汽车元年。2015年全国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增长年,在2015年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整体汽车行业里的占比首次突破1%关卡,我国也在这一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国汽车总销量比例)达到13.4%,较2020年大幅上升。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格局

根据企查猫查询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注册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其次为江苏、山东等沿海省市;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亦较多。

注:颜色越深代表企业数量越多;数据截至2022年9月14日。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的地区分布来看,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市企业数量最多,其中不乏广汽集团(601238.SH)、比亚迪(002594.SZ)、小鹏汽车(09868.HK)等龙头企业。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市企业数量亦较多,有亚星客车(600213.SH)等上市企业,安徽省有蔚来-SW(09866.HK)、江淮汽车(600418.SH)、安凯客车(000868.SZ)、汉马科技(600375.SH)等上市企业。

注:颜色越深代表企业数量越多。

2、企业竞争格局

依据乘联会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乘用车零售销量排名第一位的是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实现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达到58.4万辆;其次是上汽通用五菱,实现零售销量43.11万辆;排名第三的是特斯拉中国,实现零售销量32.07万辆,其他企业排名如下: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政策退坡,竞争加剧

随着我国新能源政策补贴退市,市场进入转型阶段,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趋势如下:

2、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销量接近800万辆

2020年10月, *** 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其中明确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20%左右。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5年我国汽车销量将达到3000万辆。前瞻在此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情况进行预测,到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402万辆,到2027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或达到783万辆。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贸易逆差为什么会导致货币贬值?

贸易逆差差使得国内外汇市场上的外币供给大于外币需求,必然产生外币贬值的预期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从而导致本国货币贬值。

因此,贸易逆差产生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贸易逆差越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大;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又加大了外资流入和贸易逆差的扩大,进一步增强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贸易逆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国在特定年份对外贸易活动状况。与此同时,大量外汇盈余通常会致使一国市场上本币投放量随之增长,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压力,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扩展资料:

贸易逆差( "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or "trade surplus" )。所谓贸易顺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又称" 出超 "。

贸易逆差就是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通常按年度计算),贸易的双方互相买卖各种货物,互相进口与出口,甲方的出口金额大过乙方的出口金额,或甲方的进口金额少于乙方的进口金额,其中的差额,对甲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顺差,反之,对乙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逆差。贸易顺差越多并不一定好,过高的贸易顺差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意味着经济的增长对外依存度过高。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贸易顺差逆差

什么是服务贸易?论述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

服务贸易是一国的法人或自然人在其境内或进入他国境内向外国的法人或自然人提供服务的贸易行为。主要方式有: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商业存在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务。其中,服务包括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

广义的服务贸易既包括有形的活动,也包括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在没有直接接触下交易的无形活动。服务贸易一般情况下都是指广义的。

2019 年以来,中国服务贸易稳中向好,服务业扩大开放、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等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挑战,中国抓住服务贸易发展的机遇,积极应对挑战,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一、2019 年 1-9 月中国服务贸易总体情况

2019 年以来,中国服务贸易延续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1-9 月,服务进出口总额40228.0 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3%。其中,服务出口14208.4亿元,增长9.4%;服务进口26019.6亿元,下降0.2%;服务逆差 11811.1 亿元,下降 9.8%。

(一)服务出口增速明显加快,贸易逆差持续收窄2019 年以来国内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服务业扩大开放、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等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服务贸易稳中向好势头持续巩固,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地位稳步提升。1-9 月,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为 14.9%,其中服务出口占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 10.2%,服务进口占对外贸易进口总额的比重为20.0%。分领域来看,旅行服务(含旅游、留学等)进出口总额 15004.7亿元,同比下降 5.3%,占比延续下降态势;受全球货物贸易增长疲软的影响,保险服务进出口总额 738.1 亿元,同比下降 8.2%;得益于保税维修业务试点政策的落实,维护和维修服务进出口总额 711.8亿元,同比增长 57.1%。此外,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及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进出口总额也出现较快增长,分别为 263.7亿元、4041.6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27.3%、19.7%。

1-9 月,服务贸易出口增长 9.4%,进口出现 0.2%的负增长。其中,维护和维修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电信、计算机和信息出口分别增长 58.7%、27.9%和 19.3%。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收窄,1-9 月,服务贸易逆差额为11811.1 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 9.8%。分领域来看,除加工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保险服务贸易逆差扩大外,其他领域服务贸易逆差呈现收窄态势。其中,维护和维修服务贸易延续顺差态势,同比增长 62%;旅行、运输、知识产权使用费等领域仍是逆差主要来源领域,特别是旅行服务,逆差规模为 11553.5 亿元,占服务贸易逆差总额的 97.8%。

(二)新兴服务进出口快速增长,带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传统服务贸易占比下降,服务贸易结构持续改善,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1-9 月,旅行服务、运输服务和建筑服务三大类传统服务进出口合计 24493.8 亿元,占服务贸易总额比重 60.9%,较去年同期下降约 2.7 个百分点。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合计 13702.2亿元,比重提升至 34.1%,比上年同期提升 2.5 个百分点。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 7177.2 亿元,增长 13.7%,高于整体增速 4.2 个百分点;进口 6525 亿元,逆势增长 8.2%。

从具体领域看,多数新兴服务贸易发展较快,尤其是个人文化娱乐服务、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领域增长最快,进出口规模增长速度分别达到 27.3%、19.7%和 16.9%。出口方面,知识产权使用费、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分别增长27.9%、19.3%、13.9%,合计在服务出口总额中占比为 22.5%,成为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新增长点,推动了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旅游服务、保险服务出口由增长转为下降,降幅分别为 11.7%和 9.6%。进口方面,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金融服务,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分别增长 35.3%、21.8%、20.4%。

(三)服务外包发展稳中有进,转型升级态势明显

在以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的驱动下,制造服务化、服务外包化趋势增强,服务外包规模稳步提升,产业结构高端化升级态势明显。2019 年 1-9 月,中国企业签订服务外包合同额 8864 亿元人民币,增长 4.4%;执行额5953.2 亿元,增长 12%。其中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 5380.4 亿元,增长 11%;执行额3612.3 亿元,增长 11.2%。

通过向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的“四化”转型,中国服务外包市场潜力加速释放,行业深度不断拓展,转型新动能加速培育,生产性服务外包发展迅速,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跃升,服务外包结构进一步优化。1-9 月,管理咨询服务、测试服务、互联网营销推广服务、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服务、电子商务平台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离岸执行额分别为 12.8 亿元、130 亿元、19.5 亿元、20.5 亿元、42.7 亿元和 48.1 亿元,分别增长70.1%、63.2%、59.3%、49.2%、49.7%和 26.3%。此外,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服务快速发展,1-9 月离岸云计算服务同比增长 195%。

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特征与趋势

(一)中国为全球服务贸易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中国在刺激全球服务市场需求方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成为全球服务贸易增长的最大贡献者之一。自 2009 年以来,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速度10.9%,高于全球服务贸易年均增长速度 7 个百分点;其中服务出口年均增长速度 7.3%,高于全球服务出口年均增速 3.3 个百分点;中国服务进口年均增长速度 13.6%,高于全球服务进口年均增速 9.7 个百 分点。

2018 年以来全球贸易摩擦加剧,贸易增长压力增大,受全球制造业活动和投资力度减弱影响,主要经济体服务贸易增长速度显著放缓,但中国服务贸易仍保持较高增速。2018 年,世界服务出口增长7.7%,增速回落 0.3 个百分点,其中美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3.9%,增速回落 1.3 个百分点。相比较而言,2018 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同比增长17.0%,对世界服务出口的贡献率达9.3%;进口同比增长12.3%,对世界服务进口的贡献率达 14.9%,成为推动全球服务进口增长的最大贡献者。2019 年第一季度,世界服务出口出现 0.07%的负增长,其中美国服务出口增长仅 0.43%,同期中国服务出口增长 5.7%,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服务与中国市场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为世界各国带来“中国机遇”。

(二)中国成为数字服务贸易的先行者

数字技术的发展正在重构全球经济新版图,数字服务贸易成为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的重要途径。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快速壮大,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数字技术领域创新能力日益增强。普华永道发布的《2018 年全球创新企业 1000 强报告》显示,在 2018 年全球研发支出最高的 1000 家上市公司中,中国企业为 175 家,其中阿里巴巴研发支出达 36 亿美元,研发强度 14.4%,研发支出排名第 45 位;华为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交专利申请 5405 项,创下历史最高记录;全球企业专利申请排名中,中兴和京东跻身前八位。

良好的发展基础促进了中国数字服务贸易的发展,数字服务贸易领域日益广泛化、国际化,贸易规模快速增长。从出口方面看,软件出口规模持续扩张,2018 年中国软件出口执行金额同比增长 9.8%,出口额为 412.3 亿美元;云服务商规模和实力仅次于美国,2018 年中国与云计算相关的运营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1.3%,在信息技术服务中占比达到 30.0%;数字内容领域出口规模迅速扩大,2009-2018 年,中国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从 1.1 亿美元增长至95.9 亿美元,十年间增长了 87 倍。从进口方面看,可数字化的服务进口需求大幅增长,2018 年中国可数字化服务进口 1240.4 亿美元,同比增长 17.7%,在服务进口中的占比为 23.6%。

(三)服务贸易推动“一带一路”发展与合作

服务贸易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推动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与合作。2018 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服务进出口额 1217 亿美元,占中国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为 15.4%。近年来,中国分别与中东欧国家和金砖国家签订了《中国-中东欧国家服务贸易合作倡议》、《金砖国家服务贸易合作路线图》,已经有 14个国家与中国建立服务贸易双边合作机制。2019 年举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形成了六大类 283 项成果清单,涵盖债券市场/专项贷款融资、版权贸易合作、数字服务、知识产权、科技创新、邮政和快递服务等多个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倡议。

“中欧班列”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不仅促进了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的发展和经贸交流,更成为促进沿线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通道带贸易,贸易聚产业”的方式,中欧班列重塑了沿线国家经济地理,贸易创造效应愈益凸显,国内外的主要节点城市都已成为重要的贸易商品集散地,服务功能也从传统的仓储、物流配送,向清关、轻加工、退换货、销售展示和大数据分析等方向转变。中国将进一步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航空、铁路等基础设施领域的互联互通,在形成“铁、公、空、水多式联运”网络体系的基础上,以大通关体系提高通关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推进运输、金融、信息交换等服务环节便利化水平的提高。

三、中国服务贸易前景展望

在世界经济与贸易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中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总体来看,中国服务贸易将继续为全球服务贸易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推动服务贸易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的《2018 年世界贸易报告》预计,2030 年全球服务贸易在贸易中的占比将提升至 25%,其中发展中国家的占比将提升至 57%。同时,中国国内经济环境持续优化,将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服务业转型升级为服务贸易发展奠定了良好产业基础。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服务业日益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2018 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占比为 52.2%,服务业对 GDP 的贡献率为 59.7%,比 2000 年提升了 23.5 个百分点。2019 年 1-9 月,中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 7.0%。同时,服务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了信息传输、软件技术服务、商务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催生了平台经济、体验经济和分享经济等一大批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服务业发展的带动下,中国服务贸易快速增长,日益成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对外开放深化的新动力。

制度体系日益完善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良好发展环境。服务贸易重要性日益凸显, *** 和地方 *** 不断探索并出台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相关举措,中国服务贸易进入增速趋稳、结构趋优的新阶段。2019年以来,自贸试验区建设和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加快推进,通过深化服务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等举措,各地正在加快形成区域服务贸易发展新优势。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成为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在产业集聚、引领示范、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以及新增的自贸试验区都加大了服务贸易创新优化发展的力度,各地正在快速推进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文化服务出口基地、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的建设工作。此外,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国家级展会呈常态化、多元化发展趋势,为中国乃至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提供新平台。相关政策及措施的落实推进将进一步完善中国服务贸易管理体系,在推动服务贸易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服务贸易的高质量发展。

综合来看,虽然外部发展环境存在一定压力和挑战,但是随着服务贸易在世界经贸格局中地位的提升,中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将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当前中国服务贸易规模已接近8000 亿美元。展望未来中国服务贸易仍将保持增长态势,预计 2020年中国服务贸易规模有望突破 1 万亿美元。

中国服务贸易状况2019秋季报告

任泽平解读2月经济数据:K型复苏

文 任泽平 华炎雪 梁颖 李晓桐

事件

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35.1%,2020年12月增7.3%;

1-2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35.0%,2020年全年增2.9%;

1-2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38.3%,2020年1-12月同比增7.0%;

1-2月 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33.8%,2020年12月增4.6%;

1-2月出口(以美元计)同比60.6%,前值18.1%;进口同比22.2%,前值6.5%;

2月CPI同比-0.2%,前值-0.3%;2月PPI同比1.7%,前值涨0.3%。

解读

一、核心观点:经济复苏进入顶部区间,通胀预期抬升,站在流动性拐点上

我们维持此前判断:2021年一季度前后是经济顶,随后回归潜在增长率,增速前高后低。中国经济周期正从复苏转入过热和滞胀,通胀预期抬升,结构性资产价格泡沫化,我们可能正站在广义流动性的周期性拐点上。(参考:《2021年中国宏观展望》《我们可能正站在流动性的拐点上》)1、经济K型复苏,少数人的狂欢经济K型复苏的新现象值得警惕,表面上经济总量在复苏,但掩盖了很多深层次结构性事实,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现象是,过去一年在全球股市大涨、房价连创新高、大宗商品价格大涨的背景下,就业形势严峻,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居民实际收入下降,消费低迷。这种纯粹依靠货币刺激带来的经济K型复苏,直接导致了富人通胀、穷人通缩,以及经济 社会 结构的恶化。过度依赖货币放水的负面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经济K型复苏不过是少数人的狂欢,金字塔底端的大多数人不仅没有享受到经济复苏所带来的就业改善和收入提高,反而由于房价、股价以及通胀上涨进而导致 社会 境况的下降,进而导致民粹主义盛行、逆全球化、 社会 阶层固化、生育率下降、 社会 活力降低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所以,未来推动改革、 科技 创新和调节收入分配正成为全球性挑战。中国正积极推动货币政策正常化,“两会”和“十四五规划”强调创新和调节收入分配,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但也要充分估计内外部挑战。

2、中国经济复苏进入顶部区间,复苏动能边际放缓,但可能韧性较强供给侧,工业生产高增长,强于需求端。

受出口高景气带动,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1%,较2019年同期增长16.9%,两年平均增长8.1%,处于近年来较高增速水平;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长0.69%。1-2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31.1%,比2019年1-2月份增长14.1%,两年平均增长6.8%。

需求侧,三驾马车中,出口维持高增,房地产投资韧性较强,基建和制造业投资较弱,消费仍低迷。

外需持续修复和低基数影响下,1-2月中国出口(以美元计)同比增长60.6%,超预期高增。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38.3%,较2019年同期增长15.7%,两年平均同比7.6%;基建投资(含水电燃气)累计同比35.0%,较2019年同期降1.3%,两年平均降0.7%;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37.3%,较2019年同期降5.9%,两年平均同比降3%。 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8%,较2019年同期增长6.4%,两年平均增速为3.2%。

展望未来,1)基建投资的快速增长时期已过。基建投资是典型的逆周期对冲力量;随着经济逐步恢复,基建逆周期调节的必要性大幅下降,叠加地方财政压力大,挤压基建支出空间。2)1-2月房企通过降价促销等政策加快回笼资金。房地产短期看金融,随着2020年5-6月以来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边际收紧,未来房地产销售和投资均面临回落压力。但考虑到2020年拿地较多、2021年长租房发力,预计房地产投资韧性较强。房地产长期看人口,区域分化将是未来的主流。3)出口的高增长难以持续,随着疫苗大面积使用、欧美疫情缓解,以及全球经济加快修复,供需缺口将得到改善 。

4)就业形势严峻,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居民收入下降,导致消费低迷 。1-2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48万人。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较去年12月上升0.3个百分点。其中,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0%,较去年12月上升0.3个百分点。

3、外部环境改善。受益于海外疫情防控效果较好、美国财政刺激,全球经济复苏预期强烈;欧美经济有望在二季度左右加速修复。

全球新冠病例日新增拐点已现,欧美疫苗接种加速。

全球单日新增病例于1月上旬出现拐点,美欧等多数疫情严重的经济体均已出现拐点。全球疫苗接种稳步推进,中国、美国、英国、欧洲接种速度全球领先。以美国和英国为例,当前美国和英国接种速度分别为217万和35万,累计接种9209万和2352万,以此推算,约第二至第三季度达到70%免疫水平。

美国当地时间3月6日通过了1.9万亿美元

新一轮财政刺激法案 。该法案包括每人1400美元的救助支票,每周300美元的失业救济金至9月6日,3500亿美元的国家援助补贴,340亿美元的《可负担医疗法案》补贴以及140亿美元的新冠疫苗补贴等。

4、通胀预期抬头,目前整体温和。

2月CPI同比降0.2%,较上月降幅收窄0.1个百分点;环比0.6%,较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PPI同比上涨1.7%,较上月上涨1.4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8%,较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

当前物价上涨的主要逻辑是全球经济复苏、供需缺口、全球低利率;预计欧美经济在第二至第三季度疫情达到可控状态,经济修复逐步加快,抬升通胀。但中国经济复苏进入顶部区间,需求边际放缓,叠加猪周期下行,对冲输入型通胀影响,预计通胀年中冲至高点,经济基本面和货币环境不足以支撑通胀大幅上涨。

通货膨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货币现象。过去这些年全球过度依赖货币放水,导致穷人通缩、富人通胀,经济K型复苏。货币放水不是万能的,未来全球竞争本质上是改革战。

5、货币政策转向“稳货币+紧信用”,流动性拐点确认。

展望2021年,货币政策大概率继续稳健中性的主基调,货币和信用组合整体呈现“稳货币+结构性紧信用”格局。2021年1季度前后,随着经济复苏的顶部区间正在到来,通胀预期抬头,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信用政策结构性收紧,流动性拐点确认。

本轮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始于2020年5月,狭义流动性拐点开始显现。随后2020年7月、11月,M2、社融增速先后见顶,广义流动性拐点出现,流动性下行周期趋势确立。

2020年底以来,由于经济持续复苏,通胀预期抬头,局部热点城市房价上涨,地方债务风险暴露,央行和金融监管部门从房地产融资、地方债、影子银行等三大方向开始结构性收紧金融信用政策:

1)加强房地产宏观审慎管理,落实三条红线、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

2)规范地方 *** 债务管理,防范化解地方 *** 融资平台隐性债务风险。

3)治理金融乱象,2021年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推动影子银行 健康 规范发展。预计未来房地产融资、地方债融资、影子银行融资面临放缓,信用收紧带来流动性拐点的强化。

6、建议:货币政策宜保持稳健中性。

精准把握好力度和节奏,不要人为制造经济的大起大落。结构层面,流动性精准投向基建和实体经济,尤其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中小微、民企、制造业、高新技术等领域。

财政政策的结构性效果比货币政策好,应继续发力基建尤其是新基建 ,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 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七大改革为突破口,开启新周期、新格局:

1)大力推进“ 新基建 ”,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包括5G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新能源 汽车 、充电桩等 科技 领域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基础设施,以及营商环境、服务业开放、多层次资本市场等制度领域的基础设施。

2)加快推进以 城市群 都市圈为主导的新型城市化,人地挂钩,要素流动。

3)尽快全面 放开生育 ,中国少子化老龄化问题已日趋严峻,实在不行先放开三胎。

4)打通 资本市场与 科技 创新的“双循环” ,加强 科技 自立自强,用资本市场的钱支持 科技 创新的大国重器和“卡脖子”技术攻坚。

5)大规模 减税降费 ,从碎片化、特惠式减税转向一揽子、普惠式减税,全面降低企业所得税、制造业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税率,提高企业和居民的获得感。

6)以中美贸易摩擦为契机,大力推进 对内对外开放 。

7)确立新的长期立国战略—— 新战略 ,中国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新的立国战略(“新战略”),即在看清未来几十年世界政治经济形势趋势的基础上,争取一种对我长远有利的策略,类似1978年后中国的韬光养晦,二战前英国的大陆均势,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前的孤立主义。

二、工业生产高速增长

受低基数影响,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1%,较2019年同期增长16.9%,两年平均增长8.1%。

1-2月,41个大类行业中有40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612种产品中有565种产品同比增长。

高技术制造业和设备制造业较快增长。1-2月高技术制造业增长49.2%,较去年12月上升36.1个百分点。

1-2月通用设备、专用设备、 汽车 、铁船航等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器材和电子设备分别同比增长62.4%、59.2%、70.9%、48.9%、69.4%和48.5%。

三、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化

1-2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35.0%,较2019年同期增长3.5%,两年平均增速为1.7%。

分投资主体看,1-2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36.4%,国有控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32.9%。

高技术产业和 社会 领域投资增长快于全部投资。

1-2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0.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50.3%、49.8%。高技术制造业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99.5%、66.6%;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研发设计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88.4%、85.3%。 社会 领域投资同比增长48.0%,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63.0%、53.0%。

四、房地产投资和销售大幅增长

1-2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累计同比分别为104.9%和133.4%,同比大增, 即使较2019年同期也分别增长了23.1%和49.6%。 房企通过降价促销等政策加快回笼资金 ,1-2月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累计同比增长51.2%,其中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定金及预收款分别增长14.4%、34.2%和96.3% 。1-2月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38.3%,较2019年同期增长15.7%。土地成交方面, 1-2月土地购置面积和成交价款同比分别为33.0%和14.3%,但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6.0%和-27.1%。

施工方面,房企加快施工, 1-2月施工和竣工面积同比分别增长11.0%和40.4%,分别较2019年同期增长14.2%和8.2%。

五、剔除基数效应看,基建投资回落

1-2月基建投资(含水电燃气)累计同比35.0%,较2019年同期降1.3%,两年平均增速-0.7%。

分行业看,1-2月电热燃水投资累计同比25.5%, 基建投资(不含水电燃气)累计同比36.6%; 交运仓储、水利环境设施投资累计同比分别为31.0%和42.2%。交运仓储中,1-2月铁路和道路累计投资同比增速分别为52.9%和30.7%。

随着经济恢复、逆周期调节的必要性大幅下降以及地方财政紧张程度加剧,基建投资见顶回落。

2月新增 *** 债券融资1017亿元,同比少增807亿元,2021年新增地方债额度2月尚未下达,叠加地方财政紧张程度加剧,基建投资见顶回落,较2019年同期有较小增幅。尽管两会批准2021年地方 *** 一般债务余额限额15.1万亿元、专项债务余额限额18.2万亿元。但由于

专项债对投向项目有较严格要求,优质基建项目储备不足,可能导致资金不会被完全利用。

六、制造业投资仍弱于2019年,但将加快恢复

1-2月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37.3%,较2019年同期降5.9%,两年平均降3.0%。

1-2月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医药制造、专用设备、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和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速分别为54.4%、37.6%、63.2%、64.0%、60.2%、40.1%、38.5%和41.6%,高于制造业整体。但随着企业盈利改善,补库存周期推动未来制造业投资加快恢复。

七、消费仍然低迷,就业形势严峻

1-2月 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8%,较2019年1-2月上升6.4%。分消费类型看,因低基数而有较高增速,但实际修复较缓慢。

1-2月商品零售、餐饮消费同比分别增长30.7%和68.9%,其中商品零售金额较2019年同期增长7.7%,但餐饮消费仍不及2019年同期。分消费品类看,升级类消费品增速较高,1-2月通讯器材、化妆品、金银珠宝类商品同比分别增长53.1%、40.7%和98.7%。必需品消费保持高位运行,饮料和烟酒消费同比增长36.9%和43.9%。

就业形势严峻。

1-2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48万人。1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4%;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较去年同期回落0.7个百分点但较去年12月上升0.3个百分点。其中,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0%,较去年同期回落0.6个百分点但较去年12月上升0.3个百分点。

八、进出口超预期高增,外需持续恢复

1-2月中国出口(以美元计)同比增长60.6%,较去年12月上升42.5个百分点。出口超预期高增,主因外需持续修复和去年低基数。

2月全球综合PMI为53.2%,美、欧、日制造业PMI分别为60.8%、57.9%和51.4%;海运需求旺盛,海运价格持续突破 历史 新高,2月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CCFI)平均值为2063.8,而去年同期仅为920.7;贸易风向标韩国2月出口同比13.9%。

分地区看,对主要经济体出口均有所上升, 1-2对美国、欧盟、东盟、日本和韩国的出口同比分别为87.3%、62.6%、53.0%、47.0%和49.0%。

分产品看,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随着外需恢复而恢复, 纺织、箱包、服装和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比为60.8%、24.8%、50.0%和96.8%,农产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分别为24.1%、64.7%和58.1%。

1-2月中国进口(以美元计)同比增长22.2%,较去年12月上升15.7个百分点。 1-2月农产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金额同比分别为30.1%、33.8%和35.1%。

大宗商品进口增速分化, 1-2月原油、铁矿砂、钢材和铜材进口金额同比分别为-19.6%、60.9%、26.4%和32.9%。

九、新增社融、信贷规模创 历史 同期新高

2月新增社融规模创 历史 同期新高,2月社融增速13.3%,环比回升0.3个百分点。

2月新增 社会 融资规模1.71万亿元,同比超预期多增8392亿元。存量社融规模291.36万亿元,同比增速13.3%,环比回升0.3个百分点。

从社融结构看,实体融资需求强劲,企业、居民部门接力 *** 部门加杠杆。信贷、未贴现汇票构成社融主要支撑,企业债券、 *** 债券构成主要拖累。

2月新增 *** 债券融资1017亿元,同比少增807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1.34万亿元,同比大幅多增6211亿元,居民贷款、企业中长期贷款构成主要支撑;表外融资减少396亿元,同比大幅少减4461亿元;新增企业债券融资1306亿元,同比、环比分别少增2588亿元、少增2445亿元;新增股票融资693亿元,环比少增298亿元,春节后美债利率大幅上行,带动国内股市估值调整,抱团股大幅下跌,股市交易热度有所回落,或带动股票融资降温。

从信贷结构看,实体投融资需求较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信贷政策精准滴灌,中长期贷款新增1.1万亿元创 历史 同期新高。

2月新增企业贷款1.2万亿元,同比多增700亿元;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分别大幅少增4052亿元、大幅多增6843亿元、多减2489亿元;新增居民贷款1421亿元,同比大幅多增5554亿元。

2月M2同比增速10.1%,环比回升0.7个百分点。

2月资金面边际缓和、信用扩张节奏有所加快,叠加财政投放加速,共同提振M2增速。

从结构来看, 1)企业存款减少2.42万亿元,同比大幅多减2.7万亿元。居民存款新增3.26万亿亿元,同比大幅多增3.38万亿元,主要受2021、2020年春节错位影响,2021年春节在2月,企业集中向居民发放工资、奖金,导致企业存款大减、居民存款大增。2)财政存款减少8479亿元,同比大幅多减8687亿元,财政投放有所提速。3)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6万亿元,同比大幅多增1.1万亿元,或反映春节前股市上涨带动居民、企业进入股市。

M1同比增速7.4%,环比回落7.3个百分点, 主要受春节错位效应影响,2月企业集中向居民发放工资、奖金,拖累M1增速,但制造业投资维持高位、房地产销售热度仍存,实体经济活动仍在恢复。

十、全球经济复苏叠加供需缺口,PPI持续上行

2月CPI环比0.6%,较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同比降0.2%,较上月降幅收窄0.1个百分点。2月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0%,较上月上涨0.3个百分点。

食品价格同比由上月上涨1.6%转为下降0.2%,影响CPI下降约0.05个百分点。其中,鲜菜价格同比3.3%,较上月下降7.6个百分点,主因油价上涨导致储运成本上升。畜肉类价格同比下降7.3%,较上个月降幅扩大6.9个百分点;生猪出栏持续恢复,猪肉价格下降明显,同比降14.9%,降幅扩大11个百分点,环比由上月上涨5.6%转为下降3.1%。蛋类和鲜果价格同比分别为3.0%和3.1%,均较上月上升1.8个百分点。

2月PPI同比上涨1.7%,较上月上涨1.4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8%,较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

PPI上行主因工业生产持续向好,出口和投资恢复,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拉动。2月布伦特原油均价环比13.3%,南华工业品指数环比4.8%,南华螺纹钢环比1.9%,LME铜环比4.7%。分行业看,涨幅较大的主要是煤炭、石油、化工、有色和黑色金属。受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相关行业涨幅均有所扩大;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涨7.5%,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上涨4.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上涨2.1%,涨幅分别扩大1.1个百分点。金属相关行业价格继续上涨,合计影响PPI上涨约0.24个百分点;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价格上涨5.9%,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1.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2.3%。

十一、供需扩张力度减弱

2月制造业PMI为50.6%,较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连续十二个月高于荣枯线。1)供需扩张力度减弱。

2月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1.9%和51.5%,较上月回落1.6和0.8个百分点,但仍处于临界点以上。供需两端扩张力度连续两个月减弱,经济增长边际放缓,经济复苏进入顶部区间。生产端下滑幅度加大,供需差值有所缩小,去年3月以来快速修复的生产逐渐向需求回归。2月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8.8%,较上月回落1.4百分点,重回荣枯线下。

2)小型企业

恢复基础不牢 , 仍需政策纾困。

2月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2.2%、49.6%和48.3%,较上月变化0.1、-1.8和-1.1个百分点;大企业始终处于景气扩张区间,中、小型企业重回收缩区间。“就地过年”导致一二线城市经济活动较为旺盛,三四线经济活动低迷,对中小企业造成冲击。2月小型企业新订单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分别为47.9%和35.1%,较上月变化-1.5和-10.3个百分点。疫后小型企业恢复基础不牢,仍需政策纾困。

2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4%,回落1.0个百分点,连续十二个月高于荣枯线。1)建筑业景气度有所下降。

2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7%,较上个月下滑5.3个百分点,景气度有所下降。与天气、春节、房地产调控以及地方财政吃紧有关。从市场需求和预期看,新订单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分别为53.4%和68.2%,高于上月2.2和14.6个百分点。

2)服务业有所回落。

2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8%,较上月下滑0.3个百分点。从行业情况看,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零售、餐饮、 娱乐 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扩张区间且高于上月,行业经营活动相对活跃;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高于58.0%,业务量保持较快增长。但住宿、资本市场服务、租赁及商务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临界点以下。

责编:黄鑫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浅析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影响及化解之策

关于贸易强国

2004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8亿美元,全球排名上升到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2005年前三个季度,这一数字超过10000亿美元,预计2005年全年规模超过13000亿美元。

中国对外贸易大国的地位已经确立,如何走向贸易强国?

周其仁:衬衫换飞机的贸易强国逻辑。周其仁在近期《经济观察报》发表文章,论述了“衬衫换飞机的经济学”,暗含着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历史和经济学逻辑。周其仁为所有“中国制造”的产品一律感到自豪,认为这些看不起眼的生产,不但奠定日后中国工业登堂入室的基础,而且现在就造福于人类数目最多的消费者和生产者;衬衫换飞机没有任何当事人吃亏,符合小平同志的“台阶论”;在衬衫换飞机的过程中,会实现“产业升级”。因此,“衬衫换飞机”的经济学不认为需要对“中国制造”大动干戈,“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讲的是时势造英雄,“这山望着那山高”讲的是英雄造时势;结合起来,无数受时势局限的英雄不断改变实际的限制条件,才使经济大时代的世界产业版图发生了工业革命以来难得一见的巨变。

张小济:贸易强国首先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 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小济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加入WTO后,中国的对外贸易摩擦时有发生,不仅要处理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自主创新是源泉,高附加值是根本,而自主创新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三个层面均有与国际合作的问题,都必须在开放而非封闭的环境中进行;要自主创新,首先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包括保护外国投资者的权益,不尊重人家的自主知识产权,自己的创新意识就难以形成。

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前景分析及政策建议

2004-3-28

内容摘要:2003年中国对外贸易实现快速增长,预计2004年全年外贸进出口将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但是增速将比2003年明显下降,全年累计实现贸易顺差也将进一步减少。进一步完善鼓励出口的各项政策,继续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对外贸易的增长,加强对重要商品的进口调控,同时,密切关注美元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妥善处理与有关国家的贸易摩擦,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对外贸易秩序,是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对外贸易 前景 政策建议

一、2003年中国对外贸易运行情况

(一)进出口快速增长,贸易顺差大幅减小

2003年中国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512.07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37.1%。其中,出口实现4383.71亿美元,同比增长34.6%,比上年净增1127.75亿美元;进口实现4128.36亿美元,同比增长39.9%,比上年净增1176.66亿美元,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5.3个百分点。2003年,全年累计实现贸易顺差255.34亿美元,比上年减少48.92亿美元,降幅达16.07%。

(二)外贸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化,集体民营企业成为推动出口的重要力量

2003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2403.38亿美元,增长41.4%,高于整体出口增幅6.8个百分点,出口增量占总出口增量的62.4%。集体私营企业出口增长强劲,出口600亿美元,同比增长83.1%,高出整体出口增幅48个百分点,其出口增量占总出口增量的24.1%。2003年国有企业出口困难的局面没有改变,全年国有企业出口1380.33亿美元,仅比上年增长12.4%,低于整体出口增幅22.2个百分点,出口增量仅占总出口增量的13.5%。增速的差异引起出口企业格局的变化,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集体企业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分别为31.49%、54.82%、13.69%,其中国有企业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较2002年减少了6.3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集体企业同比分别上升了2.6和3.7个百分点。�

(三)一般贸易增势强劲,加工贸易平稳增长

2003年,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出口同步快速增长。全年加工贸易出口2418.49亿美元,同比增长34.41%,占全部出口总额的55.17%,与上年55.27%的比重基本持平;一般贸易出口1820.33亿美元,同比增长33.65%,占全部出口额的41.52%,与上年41.84%的比重基本持平。

2003年,一般贸易进口增长迅速,加工贸易进口稳定增长。全年一般贸易进口1877.0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5.36%,占全部进口额的45.47%,较上年43.74%上升近2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口1629.35亿美元,同比增长33.32%,占全部进口总额的39.47%,较上年的41.40%下降近2个百分点。�

(四)进出口商品结构继续优化,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快速增长

2003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品进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初级产品进口增速高于整体进口,初级产品进口727.83亿美元,同比增长47.7%,高于整体进口增幅7.8个百分点。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速高于整体出口,工业制成品出口4035.60亿美元,同比增长35.9%,高于整体出口增幅1.3个百分点。

2003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机电产品全年实现进出口4524.44亿美元,同比增长44.71%,高于整体进出口增幅7.6个百分点,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53.15%,比上年提高近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2296.22亿美元,同比增长52.39%,高于整体进出口增幅15个百分点,净增789.28亿美元,占全部进出口增加额的34.25%。�

(五)关键设备和资源性产品进口快速增加

近年来,中国进口设备的增长速度和进口设备占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都呈快速上升的趋势,进口设备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2003年,铁矿砂、钢材、原油、成品油、天然橡胶等进口大幅增长,按金额计算,增速分别为75.4%、61.1%、55.3%、54.3%和66.3%。铁矿砂、石油和钢材等能源、原材料产品进口量大幅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自然矿物资源的不足,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

(六)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全面增长,对新兴市场出口快速增长

从主要贸易地区来看,对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出口都实现了快速增长,对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出口增长速度高于整体出口增长速度,其中对欧洲出口增长速度最快,同比增加51.5%。在进口方面,从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进口增长速度高于整体进口增长速度,而从北美洲的进口增长速度最慢,同比增长23.9%,低于整体进口增长速度16个百分点(见表1)。�

表1 2003年中国对各地区进出口情况(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2003年12月。

从主要贸易伙伴来看,2003年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03年,中国大陆对俄罗斯联邦、欧盟和中国台湾等市场出口增长速度高于整体增长速度,其中对俄罗斯联邦出口增长速度最快,同比增长71.4%,但对日本出口增长仍然不振。中国大陆对美国、欧盟、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加拿大的贸易顺差继续扩大,对日本、东盟、韩国和中国台湾的贸易逆差继续扩大,对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的贸易逆差进一步减少。2003年,日本仍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美国仍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出口市场(见表2)。�

表2 2003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十大贸易伙伴(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2003年12月。

(七)西部地区出口增速较快,东部和西部地区出口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

从总体上看,2003年西部地区出口增长速度较快,但是沿海地区在对外贸易中仍居绝对主导地位。2003年沿海十省(市)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84.37%,其中,出口占全国出口的87.97%,所占比重与2002年基本持平,进口占全国进口的80.56%。另一方面,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各区域内也存在不平衡性,在沿海地区,上海、江苏和浙江出口增长较快,大大高于整体出口增长速度,而辽宁、福建、海南和天津等地区出口增长较慢,低于整体出口增长速度10多个百分点。在中西部省(市、区),新疆、青海、甘肃、宁夏、 *** 和重庆等地区出口增长速度很快,而四川、安徽、湖北、陕西和云南等地出口增长速度较慢。�

二、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展望

(一)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加快,有利于扩大出口

2004年,世界经济贸易形势总体上将进一步向好。在美国经济复苏加快、世界投资回暖、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趋稳等多种有利因素带动下,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将进一步提高。在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上,世界贸易也将继续回升,全球货物贸易的年增长率也将进一步提高。据世界银行预测,200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2%,比2003年提高1个百分点;世界贸易量将增长8.1%,比2003年提高1.9个百分点。国际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和世界贸易量的增长,有利于我国出口的扩大。�

(二)国内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进一步带动对外贸易的增长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2004年,一些有利因素将会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首先, *** 第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目标将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 经济发展的环境将会继续改善。其次,从宏观政策看, 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2004年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为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基础。最后,随着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 国内的需求规模将有所扩大, 这将为国内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虽然中国经济发展仍受一些不利因素的制约,但总体上说,2004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国内经济的较快增长,既为扩大出口提供了充足的货源,也拉动了进口增长速度的提高,预计2004年先进技术设备、资源和原料性商品的进口需求将继续增加。�

(三)投资和贸易环境的改善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首先,2004年是履行入世协议的关键年份,是深入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行政许可法》付诸实施的一年,中国的投资环境将会进一步改善,跨国公司将会继续进入中国,并以此带动中国的出口。�

其次,根据中国入世承诺,商务部再次降低外贸门槛。自2003年9月1日起,申请外贸流通经营资格的内资企业注册资本要求,从原来不低于500万元人民币降低为100万元人民币,并取消原来成立时间1年以上的要求;申请自营进出口经营资格的生产企业注册资本要求,由原来的100万元降低为50万元。核准登记的权限也下放到地方。这将进一步扩大外贸主体范围,激发民营企业进出口的活力,促进外贸快速增长。�

最后,从2004年开始,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协议、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协议的部分内容开始实施,一些重要商品实行零关税,在部分商品增加进口的同时,对扩大出口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外贸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将促进对外贸易发展。2003年10月, *** 决定从以下五个方面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一是建立便利、公平的外贸运行机制;二是建立积极、稳定的外贸促进机制;三是建立快速、高效的外贸监控和反应机制;四是建立规范、透明的外贸管理机制;五是建立机制完善、协调有效的外贸中介服务体系。这些改革将会进一步改善中国的外贸环境,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四)进口关税降低和非关税措施的进一步取消将会增加进口

2004年,中国将继续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在2003年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关税水平、取消一批商品的非关税措施以及增加部分商品的进口配额。2004年,中国关税总水平将由2003年的11%降低到10.4%,数千个税目的税率将有不同程度下调,其中,信息技术产品降幅最大,关税总水平由2003年1.5%降低到0.43%,降幅高达71%,在中国256个实行信息技术产品协议关税税率税目中,将有232个税目实行了零关税。2004年,在关税总水平降低的同时,中国将取消80多个税号进口商品的非关税措施。另外,根据入世承诺,实行进口配额管理商品的进口配额将在2003年的基础上再提高,如实行进口配额管理商品的进口配额将在2003年的基础上再提高15%。国内进口关税总水平的降低以及一些商品非关税壁垒的消除和配额的增加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进口的增加。�

(五)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将影响出口规模的扩大

2004年1月1日起,我国平均出口退税率将下降3%。据测算,平均出口退税率每下调1个百分点,出口增速将下降4.9个百分点。出口退税率的降低会导致出口增速有所下降,贸易顺差也会应声而落。据估计,此次出口退税率下调对我国出口的抑制作用,可能会在2004年下半年显现。另一方面,出口退税率下降将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外商直接投资的信心,外商直接投资带动出口增长的效应将减弱。这是因为,由于目前外商投资的领域大多是制造业,其产品大量用于出口,降低出口退税率,加大了产品成本,一些跨国公司有可能放缓对中国产业转移的步伐。�

(六)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的约束将进一步显现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反倾销、技术性贸易措施受害最严重的国家。2003年以来,一些国家特保立法和调查的竞相启动,使国外对我国贸易保护主义涉案商品金额越来越大,参与设限的国家越来越多。特别是人民币汇率在短期内维持稳定,将会遭到一些国家的贸易报复。因此,2004年,中国产品遭遇的反倾销调查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将会呈现递增之势,给出口企业带来的成本和风险损失将继续增加。�

综合上述因素,考虑到基数因素影响,预计2004年全年外贸进出口将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但是增速将比2003年明显下降,全年累计实现贸易顺差也将进一步减少。�

三、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鼓励出口的各项政策

充分利用好 *** 财政对企业因欠退税发生的银行贷款进行贴息的政策,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扶持发展资金的作用,促进出口增长。落实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保税监管政策,鼓励一般贸易的发展。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支持力度。在完善鼓励出口政策的同时,对资源性产品的出口进行适当调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二)继续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对外贸易的增长

进一步完善国内投资环境,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继续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促进对外贸易的增长。在保持一定引资规模的同时,注意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注意提高加工出口产品的附加值率和扩大相关产品的国内采购。加强对外资结构和投向的引导,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市场开放、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环境。�

(三)加强对重要商品的进口调控

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市场的需要,适当扩大进口,对一些国内市场有需要,同时又不会对国内经济造成冲击的重要原材料、先进技术和装备,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初步分析,2004年我国对原油、棉花、钢材、天然橡胶等部分重要原材料的进口需求还会进一步增加。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当扩大进口一些国内市场急需、又不会对国内产业造成冲击的重要原材料、先进技术和装备。在组织进口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时机和节奏,避免集中进口,抬升国际市场价格,增加进口成本。�

(四)密切关注美元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2003年,美元贬值使我国贸易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我国外贸出口。但近期美国经济已经出现明显向好迹象,从经济实力来讲,美元缺乏继续下跌的经济基础。同时,美元继续贬值也将受到欧元区国家和日本的强烈 *** 。因此美元进一步下跌的可能性不大。如果美元走势回升,必然会使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有所减弱,从而对我国外贸增长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美元汇率的走势,并采取切实应对措施。�

(五)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对外贸易秩序

随着对外贸易经营权的加速放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外贸经营领域。外贸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对促进进出口总量的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各地区、行业生产成本差异较大、企业行为不规范、出口市场相对集中等多方面原因,出口经营秩序混乱、削价竞销的现象时有发生。出口量增价跌使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受损。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整顿和规范外贸经营秩序。�

(六)妥善处理与有关国家的贸易摩擦

针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国反倾销调查和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增加的情况,遵循世贸组织规则,合理运用有关机制,妥善解决贸易摩擦,积极扩大出口。充分利用我国在全球经济,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的影响力,进一步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谈判进程。加大对外经贸交涉力度,积极开展公关工作,为企业出口创造良好环境。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应对有关国家在反倾销、反补贴和行业保障方面的做法。改善我国对外贸易的具体做法和策略,将进口国的经济发展同我国的出口战略结合起来,鼓励国内企业到国外投资设厂,在海外设分销网络等。

中美贸易逆差产生原因

1.根本因素是中美市场的需求因素

(1) 中美市场需求结构不同。人们的消费选择和其收人水平密切相关,两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导致两国居民的需求结构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2) 中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多是生活必需品,而美国生产的高技术产品却属于高档产品。由于中国居民的收人水平比较低,中国市场能够形成购买力的有效需求不足。

2.重要原因是美对华实行歧视性出口管制对华出口管制是一把“双刃剑”,出口管制政策在对美国工业产生危害的同时,也在许多方面削弱了其出口竞争力,导致对中国出口下降。

3.直接因素是全球化产业转移所导致 自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把其在国内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由此形成了中国从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口原材料及零配件等,在国内进行加工组装然后出口到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加工贸易格局。

亚太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使得美国减少了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增加了从中国的进口,从而韩、日等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呈下降态势,中美顺差连年攀升。

4.中美贸易逆差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对美国的大量顺差来自货物贸易。而美国在服务贸易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是世界服务贸易最发达的国家,提供的服务以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

5.对华的直接投资掩盖中美贸易逆差 随着美国对华市场投资的不断向纵深发展,通过在华投资的子公司的出口而不是由美国直接对华出口将会造成美国对华出口数额的进一步减少。

美国跨国公司把原本由本国生产或出口的大量商品及服务转化为海外子公司的巨额生产与出口,并相应地增加美国公司从其海外子公司对美国的进口,从而扩大了美国的“逆差”。

6.统计方式的不同夸大双边贸易的不平衡 在统计原则和统计方法上,中美双方应该基本是一致的。然而中美双方在贸易统计数据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美国统计的来自中国的贸易逆差要远远大于中国统计的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而且之间的差额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

扩展资料:

贸易逆差利弊

转变观念:从顺差到平衡

必须转变追求贸易顺差的传统观念,应该努力追求外贸平衡。

传统贸易观念认为出口为了创汇,顺差是好事,逆差是坏事。这一观念长期主导着我国的贸易政策和实践。据统计,截至2010年2月底,自1993年以后,我国再没出现过年度贸易逆差,自2004年4月份以后,我国没出现过月度贸易逆差。其实,一国的对外贸易应追求长期的进出口基本平衡,而不是长期的贸易顺差。

长期出超未必有利于我国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长期的贸易顺差所带来的并非都是好处。

首先,贸易顺差将带来越来越多的贸易争端;

其次,贸易顺差虽然增加了外汇储备,但从资源效用最大化的角度看,是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第三,持续高额顺差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进而又导致资本净流入增加,资本净流入增加又进一步导致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第四,巨额的经常项目的顺差,会转化为货币大量投放的压力,成为通货膨胀率上升的重要因素。

适当入超未必有弊于我国

相反,贸易逆差的结果也并非都是坏处。

第一,适当逆差有利于缓解短期贸易纠纷,有助于贸易长期稳定增长;

第二,逆差实际上等于投资购买生产性的设备,只要投资项目选择得当,既可补充国内一些短缺的原材料,还能很

快提高生产能力、增加就业以及增加经济总量;

第三,逆差能减少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减缓资本净流入的速度;

第四,短期的贸易逆差有助于缓解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经济增长快的年份,都是逆差或者顺差较小的年份。因此,在对外贸易问题上,应当彻底转变观念,放弃以出口创汇、追求顺差为目标的传统观念和做法,确立以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的政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贸易逆差

本文贸易逆差再扩大!因全球需求疲软韩国3月前20天出口同比降17.4%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